【第1句】:【原鑰匙投原鎖——一開就上】(歇)比喻一拍即合。
【第2句】:【十網九網空,一網就成功】(諺)比喻做事不怕失敗次數多,只要有一次成功就行了。
【第3句】:水缸里抓王八——穩拿
【第4句】:生產并結束戀情的地方——婦產醫院
【第5句】:【莫瞞天地莫瞞人,莫作瞞心與禍鄰】(諺)做人不要欺瞞天地,欺瞞眾人,更不要欺瞞自己的良心,以免招災惹禍。 也作莫瞞天地莫瞞心,心不瞞人禍不侵。 莫瞞天地莫瞞心,心不瞞時禍不侵。
【第6句】:【算盤珠子,不撥不動】指不自覺,沒有吩咐就不知道主動 做事。張賢亮《河的子孫》:“這樣,莊戶人干起活來就跟算 盤珠兒一樣,撥一下動一下;有的連地也不會種了。”
【第7句】:【 刀刀要見血/拉口子要見血】做事要有實效。成語:刺刀 見紅。清代《L女英雄傳》:“這姑娘是天生半分不認錯,一 字不饒人,拉口子要見血,刨樹要搜根兒的脾氣。”
【第8句】:火車出山洞——豁然亮堂
【第9句】:【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大事要認真對待,小事不必計較。 《短暫的春秋》:“你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大可不必在一些 歷史舊賬上糾纏。”
【第10句】:【螞蝗纏住鷺鷥腳——要想脫來不得脫】(歇)螞蝗:蛭綱動物,生活在水田湖沼中,能刺傷皮膚。指被糾纏或陷入困境,難以脫身。 也作“螞蝗纏腳——要想脫身脫不了”。
【第11句】:【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釋義:比喻一代年輕人接替了一代年老人。例句:旁的東西有新的,人哪里有新的?有。柜臺里頭坐了個小老板,二十來歲,柜臺外頭站了個跑堂的,十八九歲。俗語云:“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這也要算得一新。
【第12句】:【 上炕不脫鞋,必是襪底破】謂人有忌諱,想隱瞞,掩蓋。周 立波《暴風驟雨》:“白大嫂子說,‘上炕不脫鞋,必是襪底破。 不脫衣服,就有毛病。說著,她和劉桂蘭二人親自動手,抄 她下身。”
【第13句】:【 —個霹靂空中過】險情過去,一場虛驚。明代《醒世恒 言》:“今日還虧你家時運高,太平沒事,一個霹靂空中過去 了。”
【第14句】:【三句甜,兩句苦】(慣)指一會兒軟的,一會兒硬的,連勸帶嚇唬。 也作三句苦,兩句甜。 三聲緊,兩聲慢。
【第15句】:【江深還有個底,海大還有個邊】釋義:比喻總有盡頭。例句:她也不敢再問,自己坐在一邊直打唉聲:“江深還有個底,海大還有個邊,唉,這可得什么年月才是個頭啊!”
【第16句】:【木匠戴枷——自作自受】(歇)枷:舊時套在犯人脖子上的一種刑具,用木料制成。木匠做了枷,又戴在自己脖子上。指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受后果。 也作“木匠戴大枷——自作自受”。
【第17句】:水面打一棒——沒痕跡:無傷痕
【第18句】:【白屋出公卿】(諺)白屋:用茅草蓋的屋,指貧寒人家。公卿:三公九卿,泛指朝廷大員。指朝廷大員往往出身于貧寒人家。 也作白屋寒門出將相才。 卿相出寒門。卿相:公卿宰相,封建朝廷的高官大員。
【第19句】:小明媽媽是個稅務員。她的一個開食雜店的親戚不想繳稅,求她說:“俗話說,姑舅親,折斷骨頭連著筋。咱兩家這么親,你就給我免了吧!”小明媽媽說:“我也聽說有句話:親是親,公私也得分。該繳的稅你還得繳。”(黑龍江·富裕)
【第20句】:集體的力量如鋼鐵,眾人的智慧如日月。
【第21句】:宋太祖陳橋兵變——取而代之
【第22句】:【刀尖上過日子】釋義:比喻在危險境況下生活,日子難熬。例句:杏花!現在咱們是刀尖上過日子啊!你想的多么便宜呀!
【第23句】:【百姓】“百姓”現在指軍人和官員以外的人民群眾。但在古代百姓的含義正好和現在相反,是指上層社會的官宦。源自《尚書》。據載,在遠古時代,各氏族部落經常發生沖突,黃河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結成聯盟,他們同東部的夷族部落一起,打敗了由南方前來進犯的九黎蠻族。因為炎、黃、夷部落聯盟約有一百個氏族,每個氏族又各有一個表示區別的姓,這個代表氏族的“姓”當然是頭領。所以黃、炎、夷部落聯盟的氏族就稱作“百姓”。他們在打敗了九黎蠻族后,“百姓”強大起來,就成為貴族、奴隸主了。到商初,“百姓”的主體仍是奴隸主貴族。以后,各氏族內部逐漸分化,一部分人變成了窮人,成為“庶民”,即自由民。戰國時,隨著奴隸社會的解體,“百姓”的特權喪失了,而原來處于奴隸主地位的“百姓”成為平民的同義語。 “百姓”一詞的出現,最早見于《尚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鄭玄注:“百姓,謂百官族姓;萬邦,謂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鄭玄的注解明白無誤,百姓為官。司馬遷《史記·夏本紀》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見,堯舜禹時代,“百姓”是指地位很高的人。清代學者俞正燮,他在《癸巳類稿》一書中,直截了當地闡明了“百姓”一詞的真正含義,其云:“百姓,專以仕宦言之。” 可見,“百姓”最早并非指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戰國以后,伴隨著封建制徹底取代了奴隸制,“百姓”才逐漸演變為平民的通稱。平民百姓,始終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新中國成立后,老百姓才翻身當了國家的主人。
【第24句】:【面善心不善】(慣)指人外表看上去和善,內心卻狠毒。
【第25句】:【對著真人,不說假話】見“當著真人,不說假話”。
【第26句】:老鴰站樹梢——呱呱叫
【第27句】:【好伙計勤算賬】(諺)伙計:商場中合伙經商的人。合作者關系處得再好,也要經常結算賬目。指在錢財上必須做到賬目公開,有透明度。
【第28句】:登著軟梯上飛機——扶搖直上
【第29句】:小學生看書——念念不忘
【第30句】:【吃迷魂湯】(慣)迷魂湯:迷信指地府中使靈魂迷失本性的湯藥,比喻迷惑人的話語或行為。1比喻被假象或甜言蜜語所迷惑,頭腦不清醒。2泛指人糊涂,不明事理。 也作吃迷魂藥。 吃迷藥。
【第31句】:【放鴿子】“放鴿子”比喻說話不算數、違約和欺詐行為。自古以來,鴿子展示于人的都是吉祥和平的意義,鴿子還寓意誠信,飛鴿傳書就是人們利用信鴿的準確和精準的特性來傳遞信息。可這代表誠信的鴿子怎么會被人們用“放鴿子”來比喻不遵守諾言,帶有欺騙的含義呢?它源自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放鴿子”是誘拐名貴鴿子的行為。偷竊者訓練出一種專用的“誘鴿”,混到別人放飛的鴿群中,誘騙鴿群迷失方向,把它們引回到偷竊者的鴿籠中。另一種說法是相傳古時候有兩個人,他們本來是很好的朋友。二人約定了某月某日,其中一個人要給另一人飛鴿傳信,但到了約定的日子,等信的人卻等來了一只沒有攜帶信的鴿子。他就質問他的朋友:“你怎么只放鴿子不寫信,不履行諾言,說話不算數呀!”“放鴿子”一詞作為“爽約”的意思就這樣流傳下來。
【第32句】:【打落水狗】(慣)比喻打擊已經失勢或陷入困境的壞人。
【第33句】:石板上插楊柳——生不了根
【第34句】:【官差吏差,來人不差】(諺)差:差錯,錯誤。不論官吏有什么差錯,被官吏派來辦事的人沒有差錯。指上層策劃的人負有責任,被派的人不擔責任。 也作“官錯吏錯,來人不錯”。
【第35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諺)四海:指全國或天下。指普天下的人都親如兄弟。 也作四海皆兄弟。 四海之內,皆為兄弟。 四海內,皆兄弟。
【第36句】:【矮子看戲——見人道好,他也道好】.(歇)矮子擠在人群里看戲,并未看見,只好隨人說長道短。多指自己沒有主見,附和他人意見。
【第37句】:我到奶奶家去玩,看到奶奶賣的蘋果又大又紅,饞得直流口水。于是,我忍不住了,向奶奶要蘋果吃。奶奶笑著說:“賺錢不嫌錢,落個肚子圓。”說著,就拿了一個大蘋果給了我。(河南·信陽)
【第38句】:【金錢墊香爐——各抱一條腿兒】(歇)香爐:供神佛時燃香用的器具,底有三條腿。比喻各自選定投靠的人。
【第39句】:【 眼大漏神,刷鍋漏盆】粗心大意。成語:心不在焉。馮德 英《苦菜花》:“你呀,唉!可惜你的眼這么大,真是眼大漏 神,刷鍋漏盆。你猜那團長是誰?”
【第40句】:再甜的甘蔗不如糖,再親的嬸子不如娘。
【第41句】:【好得伙穿一條褲子都嫌肥】(慣)形容關系非常密切,不分你我。 也作好得穿一條褲子還嫌肥。 好得穿一條褲子。
【第42句】:【往日無冤,近日無仇】從未有過冤仇。言外之意:現在為 什么作對?往日、近日,也說:前世、現世。類似的:一無冤, 二無仇。明代《水滸》:“和你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一物不 成,兩物見在。沒來由殺你做什么!”
【第43句】:【一來照顧郎中,二來醫得眼好】雙方都得到好處。成語:一 舉兩得。明代《西游記》:“你的造化,我有營生。這才是湊 四合六的勾當。你也不須遠行,莫要花費了銀子。我們不 是那不濟的和尚,膿包的道士,其實有些手段,慣會拿妖。 這正是一來照顧郎中,二來醫得眼好。”
【第44句】:起風又下雨——雙管齊下
【第45句】:【一家起火,殃及四鄰】災難會向周圍擴展。成語:唇亡齒 寒。尤鳳偉《中國一九五七》:“這消息使大家的心情變得沉 重,一家起火,殃及四鄰。”
【第46句】:【上有老,下有小】(慣)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兒女要撫育。指家里有負擔,有拖累。
【第47句】:【把官路當人情】(慣)指拿公家或他人的錢物給自己做人情。
【第48句】:【打鼓弄琵琶,相逢是一家】(諺)指打鼓的和彈琵琶的相逢便合場演奏,過后就各分東西。比喻人臨時聚合,不過是逢場作戲,無情義可講。
【第49句】:【揀了芝麻,丟掉西瓜】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第50句】:【下藥捻兒】(慣)比喻設計害人。
【第51句】:【拉硬套】(慣)指干重活或承擔重要的工作。
【第52句】:【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諺)只喝酒不吃菜肴就容易醉倒。
【第53句】:隔墻扔蒲包兒——飛(非)禮
【第54句】:【好貓不作聲】(諺)指善于捕捉老鼠的貓不出聲。常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張揚、不輕浮。
【第55句】:【鐵不磨要銹,水不流要臭】(諺)鐵要打磨,才不會生銹;水要流動,才不會發臭。比喻人要經常運動身體青樹林文案館網,才能保持健康。
【第56句】:【牽著不走,打著走】(慣)比喻好言相勸不聽,被強制或受到懲罰才肯聽從。
【第57句】:【鴨子的足板兒——一聯兒的】(歇)本指鴨子的腳趾連成一片,轉指人與人關系密切,聯合在一起。
【第58句】:【臨橋須下馬,過渡莫爭船】見“逢橋須下馬,過渡莫爭先”。
【第59句】:【餓雞不怕打】被逼反抗。臺灣《吳濁流小說選》:“這就是 弱者的抵抗方法,所謂餓雞不怕打。餓雞任憑怎樣去打它, 還是要偷東西吃的;饑餓的人也一樣,他們對任何人都無所 畏懼。”
【第60句】:鄰居阿劉整日游手好閑,除了玩牌就是賭博。他的兩個十多歲的兒子也學會了賭錢。奶奶看不慣,勸說又無效,于是生氣地說:“唉,真是龍生一子定乾坤,豬生一窩拱墻根。”(山東·單縣)
【第61句】:【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諺)藥只能治可治之病,不治之癥是無藥可施的。指再高明的醫生,再名貴的藥物,功能都是有限的。
【第62句】:樹林里放風箏——亂纏;纏住了;勾勾搭搭
【第63句】:媽媽讓我去給小兔拔草,我說:“這么冷的天到哪兒去拔草?”媽媽說:“兔吃百樣草,田邊地頭容易找。”(河南·濮陽)
【第64句】:【蜂背雖花不稱虎,蝸牛有角不是牛】釋義:比喻名實不符,徒有其名。例句:普映山只淺淺一笑,不冷不熱地說道:“過獎了,書記同志!蜂背雖花不稱虎,蝸牛有角不是牛!我這個人,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
【第65句】:【鴨子死了嘴還硬】嘴硬,兼指嘴上不認輸。成語:強詞奪 理。臺灣林語堂《京華煙云》:“鴨子死了嘴也硬。妹妹,不 管什么事,你若不占上風,你是不肯甘休的。”
【第66句】:【能把木頭人說活,能把晴天說下雨來】(慣)形容人特別能說會道。
【第67句】:【騎狗爛褲襠,騎貓爛眼窩】(諺)眼窩:眼睛。騎在狗背上玩,狗會咬爛他的褲襠,騎在貓背上玩,貓會抓爛他的眼睛。勸誡小孩不要玩狗玩貓的謔語。
【第68句】:【挖墻腳】(慣)墻腳:墻根。比喻拆集體或他人的臺,使其利益受損或事情不能順利進行。
【第69句】:【縣官不如現管】官大不一定直接管轄,現管著的人則必 須服從。浩然《艷陽天》:“瞧,真是縣官不如現管,一個命 令,就按兵不動了。”
【第70句】:【 搖羽毛扇子】戲曲中扮演軍師之類的人物,常手執鵝毛 扇,借指出謀劃策。相關的:狗頭軍師。丁玲《太陽照在桑 干河上》:“咱們都是老實人,別人有搖羽毛扇的,賽諸葛。”
【第71句】:【房頂的獸狗子——喝西北風】(歇)獸狗子:舊式房屋屋脊兩端安置的形似狗的裝飾物,姿態各異。 本指獸狗子盡挨西北風吹,轉喻人吃不上飯,受饑挨餓。
【第72句】:扳不倒兒坐車——左右搖晃
【第73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釋義:殃:災禍。池:護城河。城門失火,要到護城河里打水救火,河水干了,魚也就死了。比喻無緣無故受到牽連。例句:在另外一部分無所謂的士兵,覺得皂白不分,勢必“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第74句】:【一路榮華到白頭】(慣)指一生官運亨通,富貴顯達。多用作祝福之語。
【第75句】:【螳臂當車——萬無一濟】(歇)濟:幫助,有益。指白白遭受損失,于事無補。
【第76句】:【人怕敬,鬼怕送】(諺)人怕敬:你敬他,他也會敬重你。鬼怕送:你燒錢化紙送走它,它也就不好意思再纏你。指對人對鬼,都以善意相待為是。
【第77句】:【標點符號】中文原來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要讀古書先要學習句讀,自己去給文章斷句(加標點符號)。不只中文是這樣,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古代也都沒有標點符號。標點符號的流行,只是近兩三百年間的事情,它其實是一個商業行為的結果。歐洲工業革命前,出現了古登堡印刷術,書籍出現并成為最古老的工業產品,進入市場成為商品。出于成本考慮,印刷商也就是書商就想做大量印刷來攤薄成本,于是,他們聯手語言文字學家發明了標點符號,讓書變得更容易讀,讀得更快。這還不夠,還要分段。分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前歐洲人讀不分段的《圣經》每次都老老實實從開篇讀起,《圣經》分段后,人們開始認為不同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產生了。所以,英國大哲學家約翰·洛克說:“《圣經》分段印刷是無恥商人釀制的悲劇,他們為了讓《圣經》更暢銷強行分段,分段以后我們的信仰將四分五裂。”后來的結果被洛克不幸言中——基督教分裂成一大堆教派、教會。不管商業行為也好,政治目的也好,不可否認,標點符號確實給人們讀書帶來極大的方便,并且成為語言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第78句】:【糊涂廟里砌糊涂神兒】(慣)形容心里清楚卻裝糊涂。
【第79句】:【無根沙蓬——沒有個準地方】(歇)沙蓬: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后枯死,被風刮走,無定所。指人沒有固定的住處或去處。
【第80句】:【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諺)有多大的熱能,就發多大的光。比喻不論能力大小,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第81句】:【 樹倒猢猻散】猢猻,猴子。比喻勢運衰敗,原有的人各自 走散。相關的:大樹一倒,猢猻亂跑。清代《紅樓夢》:“如今 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生悲,若應了那句 樹倒猢猻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詩書舊族了?”
【第82句】:【喝粥要等豆兒熟】(諺)要喝粥,必須等到粥里的豆子煮熟方可。 比喻做事不能性急,必須耐心等到條件具備、時機成熟。
【第83句】:【裁衣不值緞子價】(諺)緞子:未裁剪的絲織品。指已經裁剪或縫成的新衣,不如未裁剪的緞子值錢。也泛指凡經改造的物品,都不及原物可貴。 也作“成衣不敵段兒價”。成衣:縫成的新衣。段兒:緞子。
【第84句】:高空跳傘——落千丈
【第85句】:【騎著瞎馬撞南墻】(慣)比喻由于盲目行動而遭受挫折。
【第86句】:【鐵刷帚刷銅鍋——家家挺硬】(歇)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爭斗的雙方都很強硬,互不相讓。
【第87句】:【拴著的馴馬拉五百,沒籠頭的野馬馱三千】(諺)馴馬:馴服的家馬。籠頭:用皮條編成的戴在騾馬頭上的套具。指家馬負重力小,野馬負重力大。比喻死守家門沒出息,出外闖蕩長才干。
【第88句】:【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指職業收入倒掛的現象,腦力勞 動收入不如體力勞動收入多。雜文圖書:“民謠已經說了, 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
【第89句】:一桿沒星的秤——掂不出輕重
【第90句】:長尾巴的蝎子——滿肚子毒水
【第91句】:【耗子鉆到煙囪里——兩眼墨黑】(歇)本指老鼠兩眼被煙塵熏得墨黑,轉喻人看不清事物,不了解情況。
【第92句】:【 光許愿,不供獻】說空話,不兌現。成語:輕諾寡信。馬 烽《太陽剛剛出山》:“我知道你這個人光許愿,不供獻。”
【第93句】:【 騎馬吃豆包】露餡兒餡兒掉在路上,路、露諧音,借指露 出破綻。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咱們回去,可別‘騎馬 吃豆包——露餡兒’!”
【第94句】:手電筒沒泡兒——有眼無珠
【第95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俗語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是用來勸誡犯錯誤或犯罪的人,要改過自新,棄惡從善。它源自佛教,出自宋代僧人普濟著作《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立地”是唐宋時期的口語,不是立在那里,原地不動的意思,而是立刻、當下的意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原意是如能放下一切惡業,立刻修得正果。最初,在《景德傳燈錄》中有“拋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到了《續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便改成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后來變成了一句勸人改惡從善的俗諺。北涼譯出的《涅槃經·梵行品》中有一個故事說波羅僚國有個屠夫叫廣額,每日都殺無數羊。后來他見到了舍利佛,受八戒,最終成為北方天王毗沙門之子。這個故事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最初典故。
【第96句】:【米谷里免不了有秕糠,沙子里有時也有黃金】(諺)秕(bi):空的或不飽滿的顆粒。谷米中免不了夾雜著秕糠,沙子里也常會夾雜著金粒。指事物不可能完全純凈。也比喻對人不可一概而論。
【第97句】:【惜福積福】(諺)人要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這幸福生活才能持續不斷。指有福不可享盡。也指人不可身在福中不知福,任意揮霍。
【第98句】:【吃人不見血】見“殺人不見血”。
【第99句】:【八寸三分帽子話】(慣)直徑為八寸三分的帽子很大,人人都能戴上。比喻不著邊際的套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