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讀后感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讀后感]《學前兒童美術教育》這本書由林琳、朱家雄兩位教授編著,書中詳細的講述了美術與兒童美術的概念及兒童美術的發展,再深入到兒童美術的教學目的、活動、方案等教學理論,《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讀后感。
文字敘述清晰,內容生動,在作為幼兒園在職教師進修成人高等師范專科教材之外,也可作為幼兒教育管理干部和幼兒園教師參考理論讀物。
全書一共有九個章節,分別是:美術和兒童教育、兒童美術的發展、學前兒童美術能力發展的階段與特點、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涵義與發展、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目的論、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活動的目標和內容、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評價。
書中力求反映當前幼兒美術改革的進展情況,從總體上把握學前兒童美術領域的發展,力圖充分闡明兒童美術發展的多元性和時代性,同時注重理論的概括,并與實際相結合。
本書在介紹兒童美術教育理論的同時,更強調理論的實際價值,如對兒童美術發展的階段與特征的相關理論進行了梳理,結合我們的研究提出兒童繪圖、手工制作、美術欣賞能力發展的階段及特征,為第一線教師根據兒童美術發展的水平進行各種類型美術活動的指導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和方法。
同時,通過來自一線教師實際教學經驗的總結,并結合案例的分析,幫助學習者更加透徹地理解所學內容,掌握實施美術教育的操作技巧,從而有利于學習者日后將實踐技能遷移至實際教學之中。
本書還提供了適量的圖片,形象、直觀地再現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美術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一、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書中講到對美術內容的選擇,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我們現在的美術教學內容太陳舊、一點沒有美感,學生對教材也是毫無興趣。
而且也是重在培養技能,對孩子的感受及表現能力考慮得較少。
這樣做會造成孩子的作品內容單一、缺乏個性。
所以我在一年級的美術教學中也進行了嘗試,選擇的美術內容的選擇要跟上智障學生的認知特點。
美國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的研究表明,10歲以前幼兒的美術能力是隨著認識水平和思維發展自然而然地向前發展的,孩子們一般能表現他認識過的事物,讀后感《《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讀后感》。
智障學生的這點特點更加明顯,結合學生的實際,我選擇一些接近學生實際的題材,如畫圓形的練習單一的練習肯定很枯燥,讓學生畫太陽吃糖葫蘆、畫西瓜等練習,學生的印象就很深刻。
如果按以往的經驗,我們會認為智障學生處于涂鴉期,還不具備創造形象符號的能力。
這一年齡應以培養興趣為主,內容多為練習涂色或畫一些簡單的線條,如小草、欄桿、小松樹、線團團、糖豆豆、蝌蚪人等。
在認真分析孩子的興趣愛好后認識到只要孩子喜歡感興趣的內容他是表現的很棒的。
智障學校美術內容選擇一定要突破以涂色、簡單的線條畫為主的模式,為孩子提供多種材料,為他們創造寬松的環境,允許孩子們用材料大膽地表現他們感受強烈的事物,如“媽媽給我洗澡”、“下雨了”、“彩虹”、“柳樹”、“蝴蝶”。
二、把握“教”與“學”的關系 在智障兒童美術教育中把握好“教”與“學”的關系,是兒童發展的新理念向實踐轉化的關鍵。
在實際教學中卻有很多教師把握不準,往往出現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不能融為一體。
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會用較長的時間一遍又一遍地講解、示范,而學生則坐著聽老師講,看老師畫,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不假思索地模仿。
學生的主動性、主體性難以發揮。
這么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覺得智障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的培養比正常的孩子更重要,對他們今后人格的發展都是有益的。
有時教師為了突出所謂的“主體性”,干脆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只供給孩子活動材料、一幅范畫,完全由學生自己去折騰,而自己則袖手旁觀,在“教”與“學”的關系處理上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智障兒童美術教育領域的“教”與“學”跟其他領域一樣,確是一對比較難以處理好的矛盾。
要解決好這對矛盾,教師必須堅持“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原則。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支持學生的自主發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則是堅持在支持中引導,使教育與發展融為一體。
具體地說,在智障兒童美術教育中,要從孩子的發展規律中了解“學”,在引導孩子的發展中把握“教”。
讓學生在感受體驗、操作嘗試、探索發現中去理解知識、學習技能。
三、過程評價的重要性 在智障兒童美術活動中,教師往往比普通學校的老師更重視作品的效果,因為作品本身少得可憐,很自然就很少去考慮如何幫助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其實,學生美術活動的意義在于活動的過程,至于結果,無論成功與否,在學生看來都是“最好”的。
教師只用一個預設目標去評價學生,有悖于學生美術教育的目標。
首先,要重視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的情感、態度,關注智障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對美的情緒體驗,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其次,評價中要重視智障學生的探索與創造精神。
教師應允許學生在創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納孩子不同的創作結果,從不同的角度給予肯定。
再次,要重視培養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克服困難、大膽表現的勇氣。
應該看到,每個孩子的作品都有其自身發展的特點。
這樣,我們的評價對孩子的發展才是有意義的。
以上這幾點感受是我看了本書之后最大的感想,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我們美術老師閱讀的書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讀后感〕隨文贈言:
【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