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事跡(簡單的介紹一下
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霍金21歲時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盧伽雷氏癥),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
1979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獲得CH(英國榮譽勛爵)、CBE(大英帝國司令勛章)、FRS(英國皇家學會會員)、FRSA(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等榮譽。
關于霍金的事跡
斯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
現年65歲,剛好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之時,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
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
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
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
他因患盧伽雷氏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
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
盡管他那么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游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于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
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斯蒂芬?威廉姆?霍金于1942年1月8日(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生于英格蘭牛津。
他父母原住在倫敦北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牛津被認為是一個生 育孩子較安全的地方。
他八歲時,他家搬到圣?愛爾本斯,倫敦北面20英里的一 個小鎮。
十一歲時,史蒂芬到圣?愛爾本斯學校上學,然后上牛津的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他父親上過的學院。
雖然他父親想讓他學醫,但他卻想學數學。
而大學學院沒開數學專業,所以他選擇了學物理。
在大學學院學了 三年,沒花多大工夫,他被授予自然科學甲等榮譽學位。
然后史蒂芬到康橋做宇宙學研究,那個時候在牛津還沒有一個人從事宇宙學研 究。
他的導師是丹尼斯?西馬,雖然他本希望弗雷德?霍依爾做他的導師的, 費雷德?霍依爾當時正在康橋工作。
獲得博士學位后,他在剛維爾?塞斯學院先是做助研,后來便做職業研究工作。
1973年斯蒂芬離開天文學院來到應用數學和理 論物理系。
自1979年,斯蒂芬做路克斯數學教授。
這個職位是1663年根據萊 佛仁德?亨利?路克斯的遺囑以路克斯留下的錢作?基金創建的。
路克斯曾經是 該大學的英國議員。
第一個獲得路克斯數學教授職位的是依扎克?巴洛, 然后是依扎克?牛頓。
斯蒂芬?霍金一直從事宇宙的基本定律的研究工作。
與羅杰?彭羅斯一起,他發現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暗示了空間和時間是從大爆炸奇點處開始而至黑洞結 束。
這些結果顯示把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結合起來是必要的,這是二十世紀前半世紀的另一個科學發展。
他發現的這樣一個結合的一個后果是黑洞不應該是完全黑的,黑洞向外輻射,最終蒸發,消失。
另一個推測是宇宙在想象的時間里沒 有邊緣,它是無限的。
這將意味著宇宙形成的方式完全是由科學定律決定的。
他發表的著作包括:與G.F.R.艾利斯合著的《時空的大規模結構》,與W.以色 列合著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世紀眺望》和與W.以色列合著的《重力300年》 。
史蒂芬?霍金有兩部暢銷書:他的最暢銷書--《時間簡史》,和后來的《黑 洞、嬰兒宇宙及其它》。
霍金教授有十二個榮譽學位。
1982年他被授予CBE,1989年獲榮譽伙伴稱號。
他獲得過許多獎勵,獎金,獎牌。
他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美國國家科學學會會員。
斯蒂芬?霍金繼續把他的家庭生活(他有三個子女和一個孫子女),他的理論物理研究與廣泛的旅行和演講結合起來。
研究領域理論物理學: 70年代霍金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
盡管他那么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 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
作者想象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
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40種語言。
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
霍金堅信關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
本書是關于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
《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
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后面真實的“人”。
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
對于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
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并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在三年工作量并不巨大的學習之后,他獲得了一等自然科學榮譽學位,之后進入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當時牛津大學還沒有宇宙學這個專業。
盡管他希望能夠跟當時在劍橋的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身邊做研究,但是他的導師卻是丹尼斯·西艾瑪(Dens Scama)。
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后,他成為一名研究員,后來成為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Gonvlle and Caius College)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