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誦金剛經如何回向
比如回向給某人:讀完經書后就說:“愿以此功德回向給某某某,愿他如何如何。
”特殊回向,就是你為誰助緣,就只回向給他就好了,頂多加上他的冤親債主和歷代宗親。
這時,不用回向法界眾生等。
你平日誦經熏修的時候,可以回向給盡量多的眾生。
等你我相淡了之后,就直接回向法界就可以了。
學佛首先就是斷除我相,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但你要明白我們的目標。
到了無我的時候,才真的算是有修行了。
南無阿彌陀佛
你每天持誦《金剛經》誦了十幾年,煩惱斷了沒有
煩惱是煩惱,誦經是誦經,不是誦經斷了煩惱。
根據金剛經上講的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這個原因嗎
那是沒有搞懂誦經是為了什么
煩惱又是為了什么
誦經和煩惱沒有必然的聯系。
不是因為誦了經所以斷了煩惱,那么這個煩惱不斷也罷,還能早成正果。
如果是因為誦了經十幾年而沒有斷煩惱,那么你誦經誦的就有了法執了,這是修行的基本體現。
當然,以上這些是基于很多條件前提說的,看到這里的意思也只能說是修正了僧寶,有了僧樣,誦經十幾年也算是功夫了得。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愿。
。
。
回相一切善因有情
怎么正確修持金剛經
每日誦讀一遍金剛經,將經文記住,另外可以看看一些大德講解的金剛經,再將之落實到生活中,定會有所收益。
如何持誦金剛經
首先在朗誦金剛經時,姿勢要正確,雙手輕握經書,內心要虔誠,排除一切雜念,下面說一下金剛經朗讀的內涵。
一、佛法簡要之訣,在“離分別”。
一部楞伽經精義,也祇是教人“離六十二見的分別心”,但必須放下萬緣,始能做到“離分別”。
放下萬緣,并非意要“出世”,壇經明示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在家亦得”,“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放下自己的攀緣心和世情俗慮,就是真正的放下,與工作環境、家庭環境沒太大的關系。
能離分別,則“照體獨立”,不妨“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便是十字街頭好修行,火中生紅蓮。
二、佛法舍摩訶般若波羅蜜,其余盡屬方便,咸非真實;“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唯此一佛乘,無二亦無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說。
所謂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
離開摩訶般若波羅蜜,即無三昧、正定、正受可得。
所以佛說:“若有人能于此經(金剛經)受持讀誦……皆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如何持誦呢
持誦前放下萬緣,以最誠最恭敬最信實的心,不起分別,一氣呵成,朗誦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誦不分段的,誦畢合卷,返觀自心,當下便入金剛定中。
以此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無雜念狀態,信任此心即是“覺”,即是正受,莫令其它俗情去擾亂它,它是非常珍貴難得的。
這樣保持愈久,進步愈快。
此一方便,試之障輕者,百試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漸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關境界矣。
三、所謂看自心即是觀照,觀照者,“念上有無念”也。
此境界于朗誦金剛經愈多,愈無分別,保任愈久,進步愈快,古德所謂“照顧腳下”,意即觀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碼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經云:“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來清凈──無念.無相、無住,如是則實相顯。
亦即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凈”之意,若向心外作計,則心外有法,顯非“正法”。
四、世人誦經不得力者,病在不能會歸自心,而與經對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門,焉能悟入
六祖云:“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常御白牛車”,便是最好說明。
世人誦經久不明,乃由世情俗慮放不下及知解難忘,致為凈業之障。
一旦知解銷凈、俗情淡化,般若立顯,益以自肯承當,“自心是佛,離心無別佛”,不是窮子,當下便了。
所以誦經若能一一會歸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寧有心外之法
寧有一義可立
經云:“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又云:“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又云:“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又云:“須菩提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從上便知,經中隨立隨破,無非破除當人我法二執,理事二障。
所以誦金剛經不貴分別曉義,而貴朗誦后合經返觀自心──離心意識,久之必獲金剛心,其遲疾胥視當人根基深淺、障之輕重、保任工夫久暫而定,起碼般若種子“一入識田,便為道種”,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金剛經只是寫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調而已,毫無理路,是其尊貴之處。
注愈多,義愈晦;若看注,以六祖說金剛經口訣為言簡理當,令人易曉而不惑,若能同時讀六祖法寶壇經,更易顯發。
倘以佛法作學問知識研究,勢必加重理事二執,非佛出世本懷。
蓋理執不去,難登離執禪定,離執禪定已登無學位矣。
六、悟,原本是人人本來之心,而悟有理事兩者,缺一不名圓滿。
理須到山窮水盡臻于“眾理具萬事出”之根源處,始名到家;事即必達“照見五蘊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
以此為基,上上增進,以至時時處處、語默動靜,皆定慧等持,始能為人,否則盡名“體不具”盡名“半熟”,亦名“得少為足”,勉之。
請大德開示,有誰親歷持誦金剛經感應之異事
持金剛經,可以有你說的外在感應,也可以沒有,而僅僅是開了智慧。
現在說說持《金剛經》的異事吧。
我的一個親人八十多歲患肝膿腫被醫院宣布去世,當時恰巧我在場,遂為他背誦《金剛經》,僅僅五分鐘后,這個親人心跳恢復,又住了一個月院病愈,被該院視為醫學典范。
后來他又多存世了一紀(十二年)。
這個現象,和金剛經有關,但也無關。
原因是誦經人心誠然后有意力集中,僅此而己。
這種有外在感應的現象,除佛教外,其它宗教徒如果心夠誠,也是可以出現的。
不但宗教徒可以做到這點,無神論者如果有足夠的誠心,也是可以做到的。
如明代“竇娥冤”致使農歷六月天降大雪等等異象,都是意念力所致。
換句話說:學佛貴在開悟,不要追求這種異象。
異象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因為異象的有無,也是有其前因后果的。
不能因為有異象就說這個人功力高深,也不能因為沒有出異象就說這個人沒有修行。
總之,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陷入迷信。
你說是吧
如何修持金剛經
多誦此經,經誦千遍自然通。
要么到寺廟找一個有修行、懂佛學的師傅給你講一講,叫做“開示”。
如何才是“受持讀誦”《金剛經》
若不明受持讀誦之義,即使念經千萬部,也不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既然如此,何是“受持讀誦”呢
契合實相謂之受,無有間斷謂之持,悉心體察謂之讀,體用不二謂之誦。
如《法華經》云:“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一心合掌,即泯諸妄念。
瞻仰尊顏,即契合實相。
目不暫舍,即無有間斷。
詳釋如下: 所謂受,就是契合實相,就是與這部金剛經契合,就像我們見到一個人,我們與他有緣,我們頓時就接受了他,好像不用什么時間,見到與接受是同時的。
我們看到這部金剛經,聽到這部金剛經,頓時就接受了,特別地相應,甚至會流淚。
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受”,是與金剛經相應了。
所謂持,就是無有間斷,就是喜歡上了,時時相應了,就像見到一個人有緣,不僅接受了且喜歡上了,把金剛經的道理落實到生活,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持”,生活與金剛經融合了。
所謂讀,就是悉心體察。
最初用功的時候,靜中比動中更為得力,需要在靜處,仔細向自心上體察,這個聞聲即響的是什么
這個見色即形的是什么
這個起心動念的是什么
這舉首投足的又是誰
反復體會即是“讀”。
所謂誦,就是體用不二,動靜一如,也沒有什么動中與靜中之別,所謂妙用恒沙而實無一法,實無一法而妙用恒沙。
若能在這里見得,一切日用,無非誦經,風聲鳥語,悉皆念佛。
所謂“受”“持”此經,即受持這部無字真經。
這部經,無字而妙語連珠,妙語連珠而一字亦無。
要與這部經相應,與這部經融合,這部經,即妙明真心。
所謂“讀”“誦”此經,也不局限于用嘴巴念誦經文,而是反聞聞自性,反觀觀自心,乃至于契合,乃至于融合,這時,見聞覺知、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皆是讀誦此經,皆是演說此經。
此經——這部無字真經,是諸佛教典之指歸處,是一切諸佛之所出處,所謂“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