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賢作文網“天祥至潮陽”相關潮陽,天祥作文內容:
南宋滅亡后,沒人想到宋末帝是誰,但文天祥的名字卻被后人記住。文天祥被忽必烈抓住后,并沒想南宋那些軟骨頭大臣而投降,而是慷慨就義,其忠義被后人所記住。現在有人居然根據史料記載,認為文天祥曾有過投降念頭,但被忽必烈而斬殺。事實真如這樣嗎?
一、斷章取義
現在有文章認為文天祥曾有投降的念頭,主要取自《宋史·文天祥傳》的一句話“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這句話來由,是忽必烈派派王積翁去說服文天祥投祥,文天祥說的這句話:“如果皇帝寬仁,我能夠體面的回故鄉終老,他日當個顧問就可以了。”
但這句話還有上一句,下一句,而《宋史》記載還有上一句和下一句,讓我們來看看如何記載的。前一句“國亡,吾分一死矣。”這句話意思是“國家滅亡,我只有死罷了。”這才是文天祥說回家養老的話,這是他說整句話的前提。
而下句話是“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這句話意思是“如果馬上讓我做官,非但不能和故國同事共存,我的一生都將廢棄了,還怎么能用我呢?”
因此現在有人推測文天祥當時有投降念頭,這是對史料的斷章其義,把文天祥假設的一段話抽出中間一句,就認定他有投降念頭。
有人寫文章探討文天祥當時想法,除了斷章取義,還把文天祥前期所說的話也給抹去了。當文天祥被押解到朝陽,他見到張弘范,元軍要求文天祥行叩拜禮,被文天祥拒絕,他堅持不投降。而張弘范以賓客之禮接見了文天祥,到了崖山后,張弘范讓文天祥寫信勸降張世杰。《宋史》記載:“天祥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崖山,使為書招張世杰。”
文天祥對張弘范的要求,說了一句話:“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不能保衛自己的父母,卻教唆別人也背叛自己的父母,可能嗎?”
張弘范不死心,還依然讓文天祥去做這件事,文天祥把寫的《過零丁洋》給他,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張弘范無奈訕笑沒再勸降文天祥。宋軍在崖山被元軍打敗,元軍置辦酒席祝賀。《宋史》記載,張弘范與文天祥有過對話,他說:“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這句話意思是:“國家都滅亡了,丞相你的忠孝之心也盡了,如果你改變對南宋忠心并效忠于元朝皇帝,還讓你做宰相一職職。”文天祥聽到張弘范的話,流著淚說:“國家滅亡了我不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了都有罪,怎么還敢逃脫殺頭之罪而懷有二心呢?”
對于文天祥的話,張弘范既慚愧,又敬佩文天祥的忠誠仁義。張弘范專門派人把文天祥護送到京城。在途中,文天祥本想以不吃飯餓死自己來報答南宋,但他8天沒進食卻沒死成,于是他再次進食。到燕京后當天文天祥的飲食還算豐盛,張弘范讓他把押到兵馬司派兵看守,忽必烈此時想招一些有才能南宋人做官,此時王積翁才說了一句:“南人無如天祥者”。于是忽必烈派王積翁勸降文天祥。這才有了后人懷疑文天祥與王積翁說的那一席話。
二、原因分析
文天祥作為南宋一位忠臣,他不可能產生當道士當顧問的想法,而且當時的情況看也不允許。
1.降臣不容他。
對于文天祥的為人,即使文天祥降元成為元朝命官,其能力也會在其他南宋降臣之上。此時降臣都怕文祥,而文天祥只求當道士當顧問,南宋降臣也不會容他。因為文天祥會讓南宋降臣無地自容,會羞辱他們,讓他們活在慚愧之中。因此一些南宋降臣不想讓文天祥活著。
忽必烈器重文天祥,是因為文天祥的忠烈,而其他南宋降臣,無論能力多高,忽必烈都瞧不起。如果文天祥成為元臣,那么其他降臣必定會被忽必烈厭惡,這就是南宋降臣不容文天祥的原因。
而文天祥即使不當元臣,當個道士,以文天祥的人品,必定聚集一些南宋人繼續抗元,當抗元成功之時,就是南宋降臣覆滅之日。當然也會存在文天祥指使一些南宋抗元之人,對南宋降臣進行暗殺等一系列動作。
從這些方面看,文天祥必死無疑,他本人也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南宋降臣留夢炎在忽必烈面前建議殺掉文天祥以絕后患,也得到忽必烈的認可。
2.皇帝害怕他。
忽必烈雖然對文天祥的忠誠很欣賞,但文天祥自始至終誓死如歸,也引起忽必烈的擔心。元朝必定是北方游牧部落入主中原,想扎根很難。如果文天祥不死,他會號令南宋人繼續抗元。文天祥只要不死,他就是一面抗元大旗,即使不出面,也會有人以文天祥之名抗元,這對于新生的元朝很危險。
而忽必烈殺了文天祥,也成就文天祥的忠烈之名,總比看著天下大亂要強。有人不理解忽必烈為何不成全文天祥當道士的念想呢?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文天祥本身就沒有想當道士的想法,只是一個假設說說而已,也沒有正式提出。南宋滅亡,十萬宋人誓死不降元,忽必烈也看出危險。
3.一直沒想法。
后人認為文天祥想當道士是一種求生本能,其實聯系史料中文天祥一系列事件,他不可能當道士,只是說說而已。
南宋已經無法再與元朝抗衡,這一點文天祥明白。文天祥是一個讀書人,他當然明白當個降臣無非就是求生,獲得高官厚祿,但不會青史留名,會留恥辱之名。因此以死報答南宋是最好的歸宿。
實踐證明文天祥以死來證明自己的正氣與忠誠,傳承了一種精神。都說南宋很軟弱,缺乏有一種精神,而文天祥用實際行動回應這種說法。
三、歷史虛無
后人斷章取義,摘出一句文天祥的半句話,就由此推定他想求生想投降,顯然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宋史》雖然是脫脫所寫,史料本來就很粗糙,但基本上還原了宋朝一些史料。元朝既想漢化,也需要文天祥這樣忠誠的人。因此,有人隨意摘取一段史料,不聯系歷史背景及形勢,隨意對一個千百年來認可的忠烈之士猜測,顯然是幼稚的,也容易上了一些別有用心之人陰謀。
上一篇:青樹林早安文案【414】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