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缺水的故事
從兒時到現在,高原對于我來說永得那樣神秘和遙遠。
人對她的感覺也用兩個字來形容:向往。
在這個夏天,我終于有了時間和機會,去親近這片圣土。
在做好充分的準備之后,帶著憧憬和好奇,從西寧出發,踏上了朝圣之路......第一天計劃到達德令哈,一路上隨著海拔的增高,離天空越來越近......將近青海湖的時候,大片的油菜地開始出現,青海氣溫低,當地的油菜成熟要遠遠遲于江南,“八月油菜黃”是青海獨特的景觀,燦爛的明黃色一直蔓延到天之盡頭......車就這樣在明黃中開著,忽然看見遠處的懸著一片巨大的藍色,顯然高出地平線,我們來到了青海湖。
離別青海湖繼續前行,路途上大多都是戈壁,比起海北的大草原荒涼了許多,但遠處的群山卻是一抹青色,讓人心里有了一絲慰藉之感。
雖然眼前是只有巖石、沙礫和野草,但那抹青色似乎并不遙遠,山的背后可能就有一片草場,那里也許還有成群的牛羊......打開車窗,高原上清涼而疾勁的風吹到臉上,似乎能將人的思緒帶到遠方,離天最近的地方。
到達德令哈的第二天,天氣變壞了,陰沉沉的,下著小雨,但路上行走的當地人沒有一個打傘,有些還只穿著短袖,他們在雨中也一點沒有往前趕路的意思,四平八穩,慢慢悠悠。
高原上的氣候異常干燥,雨水對于他們來說無疑是很珍貴的,也難怪沒有人躲雨了,說不定,在雨中散步還是他們的一種難得的享受呢。
讓我們興奮的是看到了雪山......在“景陽雜碎”吃過早餐后前往克魯克湖,途經一片油菜花地,大家又一次有機會拍雪山。
在這時我才仔細看清了她。
忽然覺得最美的不是山頂的雪,而是山腰透明的云,給人一種飄渺神秘的感覺。
云似乎是山的面紗,而山似乎是一個羞怯的少女,在這個寒冷的清晨,面對一群陌生的來客,用面紗輕輕地遮住了自己的容顏。
高原是很缺水的,我想正是因為這樣高原的湖顯得格外純凈美麗,甚至有些神奇。
克魯克湖也是這樣。
除非親自經歷,否則你很難想象在茫茫無垠的戈壁灘上會突然出現一潭碧水,而我們的興奮之情也早就逸于言表了。
更為難得的是,湖上還有不少水鳥,有的在湖面優雅地游弋,有的干脆展開翅膀飛個痛快。
在大戈壁中竟會有這樣一個充滿生機的地方,大自然的神奇實在讓我們這些久居內陸的人大開眼界。
先在岸邊一通猛拍,然后我們上了船,近距離地與這神奇的湖接觸。
據說這個湖與不遠處的另一個湖是連通的,這兩個湖是由一對蒙古的情侶化成的。
迷人的美景再加上動人的傳說,足以讓人沉醉其中了。
天是那么的藍,云層是那么的低,湖水是那么的透明,心里只剩下了興奮和喜悅,久久揮之不去......美好的時光總是很短暫,告別了可魯克,我們直奔青海第二大城市——格爾木。
一路上也大多是荒無人煙的戈壁,但與去德令哈的路不同,這里有更多的沙丘和山巖......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當然還有一路上沿著公路鋪架的電線桿,這也是除了公路以外唯一的人工痕跡,在茫茫戈壁上架設電線其難度可想而知,雖然拍照時會覺得電線有些礙事,但心里更多的還是對架線工人的敬佩之情。
山的顏色也是讓人覺得有些新意,各種各樣的山體顏色使人感覺是掉進了高原上的調色盤。
是了,只有大自然才是最有發揮空間的藝術家,我們身在其中,能盡情欣賞已經是難得的機會,興奮自是不必說的了。
同昨天一樣,戈壁上又奇跡般的出現了一泊湖水,只是地圖上沒有標識,大家只好暫時命名她未名湖。
遠處的雪山與碧綠的湖水組合在一起,成為了高原獨特的風景。
在湖的另一面,有負責打撈湖中垃圾的工人在工作。
高原上的環保十分重要,脆弱的生態環境尤其經不起人為折騰,我們帶走了所有不易分解的塑料制品,同時也祈禱每個來這里的人只留下他們的腳印大約在傍晚時分,路面突然變得異常的滑,我們已經到達了鹽橋。
在鹽湖上鋪路十分困難,筑路隊偶爾發現用鹽來鋪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就有了這條近萬丈的鹽路,在這條路上車速必須放慢,否則容易打滑。
這時天邊出現了幾座小島,那些影子像是投射在幕布上,熱浪使這塊巨大的幕布抖動起來......這就是在鹽湖上經常出現的海市蜃樓下到鹽田,發現鹽鹵并不象想象中那樣松軟,而是硬邦邦的,但又特別脆。
難以想象這些看上去像是干燥泥土的鹽鹵經過加工最后會變成暢銷的鉀肥,給當地人創造出巨大的財富。
*山吃山,*鹽也就吃鹽了。
走過鹽橋,路兩旁漸漸變得熱鬧起來,格爾木到了。
對旅游者來說,格爾木以東是西寧,以北是敦煌,以南是拉薩,或許是因為這種中轉地理位置使格爾木變得有趣。
格爾木在過去被稱為犯罪的天堂,原因也很簡單,無非是應了天高皇帝遠這句老話,由此人們也可以想象它的偏遠。
但如果你以為格爾木是個經濟落后的小城,那可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在這里可以看見寬闊的街道和沿街而建的高樓,在這里甚至能吃到新鮮的海鮮,所以這里讓我們很自然地想到了拉斯維加斯。
<--IBF.ATTACHMENT_861104--><--IBF.ATTACHMENT_861095-->如果說有哪一點比不上內地的城市,就是存在缺水的問題。
其實不止是格爾木,整個西部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這個問題,西部的干燥我們也已經結結實實地領教過了,大自然在賦予這塊土地獨特美麗的同時卻也毫不留情地帶走了水分,似乎在借此顯示著自己的公平。
中午下起了小雨,聽當地人說這是格爾木今年下的第二場雨。
請珍惜你在格爾木看到的每一顆樹吧,這將是青藏線你最后看到有樹的地方,下一次看到樹將是在羊八井甚至是拉薩了。
格爾木大草原格爾木大草原格爾木大草原格爾木大草原雖然我們對今天所要經歷的在高海拔的艱苦旅程做充分的準備,但后來的那十幾個小時的顛簸是我遠遠沒有預料到的......清晨,我們在晨光熹微中,向著唐古拉,向著西藏,出發了。
車剛出城,昆侖山脈在路的盡頭,盡展面前。
這時太陽已經升了起來,山頂的積雪在柔和的晨光里被染成了金色。
雖然我們很清楚今天必須抓緊時間趕路,但這樣壯麗的美景還是讓我們忍不住停下車來,一次又一次舉起相機,按下忪門。
昆侖山延新疆西藏地界入青海、四川。
昆侖山勢如巨蟒,譽稱“莽昆侖”、“亞洲脊柱”。
接著進入視線的便是格爾木河,格爾木城也是因為這條古老的河流而得名。
經過了時光的變遷,如今我們看到的格爾木河已經漸漸干涸,但高高的河床和以往的水位線留下的痕跡仍在向我們默默訴說這條河流,這座城市,這片土地悠遠的歷史。
遠處是正在修建中的青藏鐵路橋墩。
青藏線上最讓人頭疼的問題就是鐵路的修建使得公路上有許多施工的大卡車,路面被壓得 凸凹不平,有時幾乎到了大坑連小坑的地步,沿途我們遇見不少翻側的車輛,于是有人賦詩:山高路遠坑深,·#¥%……—*—%¥……過了不久遇到一處工地施工,于是停下邊等邊看。
這是一座鐵路橋,正在澆灌水泥,不停有石頭從橋上落下來,橋下的我們也只能仰著頭等工程結束。
這里的工人也著實不簡單,從他們黝黑的蒙著灰塵的臉上似乎能讀出一種樸實的美,一種堅定的力量。
青藏線上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他們的工作,只能用偉大來形容了。
來到昆侖山口,海拔已達4767米,值得慶幸的是某些人期待的高山反應卻沒有出現,當然老天爺在那天的晚些時候還是很大程度的滿足了這位隊員的愿望,這也是后話了。
昆侖山口也稱“昆侖埡口”,屬多年凍土區荒漠地貌,是青藏公路穿越昆侖山脈的民經之地,巍巍昆侖的千峰萬壑如同披著銀灰色鎧甲的群群奔馬,隨著風起云涌,滾滾向前。
海拔在急劇上升,從地形圖上可以清楚看到:從格爾木到昆侖山口160公里的距離,海拔卻上升了近2000米,可以想象這一段路有多少上坡午飯在車上解決了,也不知是不是因為餓了,我從不知道大餅加榨菜也能這么好吃,后來簡直就是食欲大開,在一路顛簸的情況下嘴也沒停過。
到了五道梁,很自然地想到了“西大灘得病,五道梁送命”這句話,于是也不敢多停留,又繼續趕路了。
翻越了海拔4000多米的五道梁,到達沱沱河邊。
在海拔高度不斷升高的同時,氣溫猹始逐漸下降,有人如愿以償地感受到了高原反應的滋味。
走過了許多讓人難以忍受的便道,體力開始透支,由于高山反應精神狀態也不大好,留在腦海里的記憶也是模糊不清的。
公路仿佛沒有盡頭,一直與天相接,窗外也開始飄起了雪花,天空不再是令人賞心悅目的湛藍色,而是變成了讓人有些郁悶的灰色。
我得承認自己很怕冷,尤其是溫度只有攝氏一兩度的時候,除了穿上所有的衣服,呼呼的山風和高原的低溫我只愿留在溫暖的車內。
路上沒有留影,即使是經過著名的唐古拉山口。
唐古拉山口是青藏公路最高處,海拔5213米,歷來被稱為進藏的“鬼門關”,風雪交加,只能讓人想到惡劣這個詞。
迷糊中我被拽著下了車,勉強舉起相機幫同伴照了一張了事,那個時候,我只愿快快回到溫暖的車內,沒曾想到此時我坐在家里,打著這些文字的時候,后悔得連腸子都青了。
山坡上的羊群提醒著我們這里仍有牧民在生活,果然我看到一個小藏妹在風雪中向我們的車跑過來,我順著她跑來的方向看去,遠處有一個小小的帳篷,應該就是她的家了。
原來她是來向我們賣雪蓮花的。
其實在那樣的海拔高度,在那樣的天氣里,能看到人的蹤跡,是我絕對沒有預料到的。
可是我看到那個藏族小姑娘站在風雪中,也不知是為什么,突然覺得有些心酸,這種感覺也許是同情,又或者……對了,那是一種心靈的震撼
離開那里許久,我才喃喃說到:“原來還有這樣的地方……”從唐古拉山口下來,海拔高度也一直在五千以上,但令人高興的是太陽出來了,陽光照在路邊無數的小水坑上,把它們變成了一面面光亮的鏡子,散落在路的兩旁。
更為難得的是后來還看到了彩虹,我暗自猜想它也許是迎接我們進藏的使者吧。
夜幕漸漸降臨,真正的艱苦才剛剛開始。
今天的目的地是那曲,可是走過了一片又一片的曠野就是不見城市的影子,我沒有吃晚餐,實在是累得不想動了,經過了一天的顛簸,所有的人都已經筋疲力盡了,在加上不同程度的高山反應,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有個地方能美美睡上一覺,可是前面的路不知還有多長,也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到那曲。
路上仍是坑坑洼洼,稀泥與積水同在。
也不知什么時候,車上的大多數成員都睡著了,我雖然很累,但卻睡不沉,腦袋里一片混混厄厄。
強打起精神來,發現還在路上,真有點分不清是夢是醒了。
也不知過了多久,手機開始有信號了,總算讓人有點盼頭了。
在過了一個很深的水坑以后,街道,房屋開始出現,所有人都只能說出一句話:終于到了。
此時已經是晚上十一點,距離早上出發時間十七個小時。
那曲海拔四千二左右,地方不大。
我兌現了對自己的諾言,倒頭就睡。
第二天醒來,感覺好了許多,頭腦也很清醒了。
飯店外面藏民明顯多過青海,是了,這里已經是西藏了,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
我們心滿意足的在那曲街頭漫步。
這里的藏民們,有的正騎著馬回草原,有的還牽著羊讓羊在街頭垃圾堆里翻啃菜葉;時髦多情的藏族小伙,一身西裝球鞋,頭戴藏帽,正對著遠去的藏族姑娘打呼哨……古老而又享有盛譽的那曲賽馬節是藏北無以替代的旅游觀光項目。
賽馬節之前,方圓幾百公里各鄉各地的牧民們便帶著帳篷,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佩戴齊各自最值得炫耀的珠寶飾物,于花海似的草原中一路踏歌而來。
一座座帳篷一夜之間便擠滿了那曲賽馬會場四周,直至連成一片蔚為壯觀的“城市”。
那曲地處西藏北部,東鄰昌都地區,西*阿里地區,南接拉薩、林芝、日喀則等地市,北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
這片土地就是人們常說的羌塘。
做了必要的補給之后,向當雄出發。
想到能見到圣湖納木錯,我格外興奮。
羌塘,我們通常叫它藏北草原,但它在藏語中的意思更富于想象力,叫做“北方的空地”,其面積大約60萬平方公里,占西藏總面積的一半。
在這塊大得令人難以想象的空地上,數千年來始終充滿神秘的夢幻。
高原景致迷人,綠色的草原上有牛羊點點,稍遠的山坡上白雪皚皚,耀眼陽光下,藍天白云襯著草原的綠與山坡上的白,好一幅遼闊美景。
綠草如茵,流水潺潺,地上牛羊成群,天上白云飄飄,空氣澄碧透明,根本想象不出這里的海拔竟有四千米之高。
看著車窗外美麗如畫的風光,眼光哪舍得再離開......神秘的羌塘啊,當你初到這里時,她是那樣的荒涼空曠;當您熟悉了以后,她會成為你可愛的家鄉。
…………放牧的姑娘...藏區隨時都會有羊群橫穿公路,在這時可是要停車才算遵守交通規則的。
青藏公路是五十年代開始修的,一直到八十年代才全部修通,經過十多年的超負荷運行(來回跑的主要是極度超重的大貨車),如今路況已經很差,到處傷痕累累。
藏北八塔是不得不看的一個亮點。
它位于烏瑪鄉境內,距離縣城40多公里。
相傳當年格薩爾王曾率兵在藏北草原上馳騁征戰,麾下的大將夏巴丹瑪香察在烏瑪戰死,當地的人們為了紀念英雄,在此地修建了8個白塔。
下午時分到了當雄。
聽說當雄,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因為這里鑲嵌著一顆耀眼的明珠——納木錯。
當雄藏語意為“選擇出來的好地方”,距離拉薩160公里,素有拉薩北大門之稱。
平均海拔4200多米,當雄縣境內的羊八井地熱溫泉是中國最大的高溫濕蒸汽熱田,更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地熱田,溫泉清澈見底,浸泡洗浴可治療多種疾病。
在當雄兵站駐扎下來,這也是此番青藏行難得的一次體驗,過了一夜軍人的生活。
兵站里十點以后才有電,對我們來說意義也不大,因為第二天要早起到納木錯去看日出,大家早早就睡了。
已經記不清幾點出發的了,反正是一幫人,背著大包小包,穿上最厚的衣服,打著手電,跳上車,向著納木錯開去。
后來想起來真像是倉皇出逃。
去納木錯的山路上彎道很多,路面也依舊是坑洼不平,更要命的是還下著雨。
終于等到天亮,車也到了湖邊,只是今天天公不做美,雨一直下個不停,想看日出的計劃也只得作罷湖面上一片霧蒙蒙的,遠處的水與天相接,讓人有點分不清他們的界限。
納木錯是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藏傳佛教中格魯派的三大圣湖之一。
今年是羊年,藏傳佛教中今年適宜轉湖,也就是圍湖轉一周。
所以我們能看到很多信徒,三五結伴,在這樣陰冷的天氣里,手搖轉經筒,圍湖而轉。
湖邊的石山上掛滿了經幡和哈達,我們也入鄉隨俗,在神石上掛上經幡,求個平安。
如果在陽光的映照下,湖水經幡與藍天白云組成的圖景必然是美不勝收的,只可惜今天我們只能看到灰蒙蒙的天空和霧蒙蒙的湖水,實在是一個遺憾。
沒有看到日出就下回再來吧,于是我們再次翻越念青唐古拉,并用農打敬山神,祈禱一路平安。
最高處海拔7117米的神山念青唐古拉與一旁的納木錯是夫妻。
雪山蒼茫一片,偶有青天露出,瓦藍欲滴,令人心顫......回到當雄,吃過午飯,我們向著青藏線的最后一程拉薩出發了。
經過了幾天的顛簸,這一段路簡直好走的有點不可思議了,又平又直的柏油路,已經是久違的了。
在往拉薩方向的大道上,不時地見到磕長頭的信徒,信徒們手佩護具,膝著護膝,前身掛一毛皮衣物,塵灰覆面,一絲不茍,絕不想用偷懶的辦法來減輕勞累,遇有交錯車輛或因故暫停磕頭,劃線或積石為志,沿著道路,或積月、或積年,一步步趨向圣城拉薩......進入拉薩要經過雅魯藏布江河谷,之后路兩旁的景色讓我們對身在何方產生了懷疑:只見路兩旁種滿了金黃的油菜,山勢也不再那樣高聳巍峨,簡直就是一派江南的風景。
經歷了之前的種種困難,真覺得這里就是天堂。
下午時分,經過了五天時間,終于到達了青藏線的終點,圣地拉薩。
雖然與外界的溝通遠比內地的城市要困難,但拉薩絕對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
在青藏川藏公路紀念碑對面就是格外顯眼的西藏國際大酒店,氣派決不比內地的酒店少幾分,旁邊還有咖啡酒廊。
這實在與我想象中的拉薩相去甚遠。
也算得上是大開眼界了。
不過多多少少有些失望,我寧愿看到的是滿街的藏式建筑和窄小的街道,滿街的藏民搖著轉經筒去布達拉朝圣……車經過金珠中路,看到了矗立在紅山上的布達拉宮。
心里著實有些激動,甚至有些理解來朝圣的藏民看到這座神圣殿堂時的興奮心情。
走過了很長的一段路,經過了路上的種種磨難,終于到達了目的地,有機會仰望紅山上雄偉的布達拉,心中會很自然地升騰起一種敬畏之情。
走在布達拉對面的廣場上,近距離去感受,卻又覺得他似乎比起遠觀失去了幾分雄偉,也許真是距離產生美吧。
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殿,能有這樣的氣勢和藝術造詣,也算得上是個奇跡了。
2005-10-01 10:50 熱帖推薦:大家來貼旅途中拍到的美女吧, 慢慢看 每頁都是美女大隊人馬經過休整,第二天先到大昭寺。
“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沒去過拉薩”。
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瑪次仁的話,也是幾乎每一個旅行者都同意的觀點。
這里應該算得上是整個西藏香火最旺的寺廟了,門前有無數磕長頭的信徒,廣場上的香爐煙霧繚繞。
這里供奉著一尊由釋迦牟尼親自開光的的佛像,正巧我們去的那天又是佛教的某個節日,來朝佛的藏民不計其數,但他們都很有秩序,排著隊拜佛。
也有人給廟里的酥油燈添酥油,這與內地寺廟里燒香捐香火錢一樣,是對寺廟的一種貢獻。
大殿里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在昏暗的光線下越發顯得金光閃閃,威嚴肅穆。
不過塑像的表情卻是柔和安詳,顯示出無窮的智慧和慈悲,讓人忍不住要頂禮膜拜。
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贊普,他分別從唐朝和尼泊爾迎娶了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利用聯姻的外交手段與周邊鄰國保持著友好的關系,也由此接觸和吸收了先進的外來文化,使得吐蕃國力到達一個鼎盛時期,他本人也因此被信奉佛教的藏族人認為是無量光佛的化身,是一位法王。
布達拉宮的法王洞即是因此得名。
而文成公主在藏族人心中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敬仰她也有若神明一般,并相信她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法王洞中也有她的塑像。
在游人休息的地方,我們也結識了幾位從內地來旅游的同路人,他們的經歷實在讓我們自愧不如。
從川藏線上來的人告訴我們現在是雨季,川藏線上極其危險,隨時都可能有山體滑坡或是泥石流的發生。
車子在稀泥里只有打滑的份兒,根本不能開,只有*拖車拉著在泥里滑行前進,這樣以來就不能指望什么速度了,能順利到達拉薩就是很值得驕傲的經歷了。
我們對他們頓時只剩下敬佩之情。
從福建來的一對旅行者四月就從家里出發,一直自己開車,邊玩邊走,直到圣地拉薩,他們說還要去阿里然后到新疆……我想旅行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了,實在讓人羨慕。
在拉薩,,藏族人將大昭寺為中心的八廓街一帶稱為“拉薩”(藏文意思是佛地),由此可見大昭寺在拉薩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人們排著隊,秩序井然地自左向右,順時針方向緩慢地走進各個殿堂。
很多來自遠方的藏民徒步到這里就是朝拜大昭寺。
即便是拉薩居住的藏民也習慣每早圍繞大昭寺轉經,就象一種生活習慣。
每天都有很多的人們順時針地圍著大昭寺轉經,當他們轉罷一圈之后就會在寺前少停片刻,磕幾個五體投地的長頭。
他們當中有的人是從很遠的地方一路轉經磕頭走到拉薩的,據說路上的時間就要用去一年半忽然隨風傳來一陣陣悠揚歡快、節奏明朗的歌聲。
循聲望去,只見另一側的屋頂上,一隊青年藏族男女正手持木棍排列成排,一邊將木棍夯向地面,一面前后換著隊形。
那歌聲,就是他們邊活動邊哼唱出來的。
打阿嘎
昨晚看書還看到的打阿嘎,今天就見到了
看來我們也并非無緣之人。
阿嘎是西藏獨有的一種粘土,是西藏很多建筑地面、屋頂最好的建筑材料,用石板套木柄的工具長時間敲打而成光滑的平面的過程,就是打阿嘎了我感興趣的是,為什么藏民打阿嘎的時候會唱這么快樂的歌曲,而且唱得那么投入那么嘹亮那么旁若無人,絲毫不管周圍的人群是多么的好奇
一個解釋是,打阿嘎的過程太乏味單調了,需要這樣的歌聲來娛樂提神;我的解釋是,打阿嘎的大多都是青年男女,我寧愿這是他們相互交往表現自我的一種方式,類似內地都市青年男女一起唱卡拉OK。
我出神地看著他們在陽光中有規律的變換隊形,一會兒轉過來,一會兒轉過去,他們的歌聲時而舒緩、時而輕快,還有人在歌聲中喊著號子,石板夯在阿嘎上的節奏仿佛鼓點,不管怎么唱,他們的歌聲都沒有亂過……這真是一個熱愛生活、懂得生活到了極點的民族……我們從大昭寺里出來,打阿嘎的歌聲還在飄蕩,以至于我們走到八廓街上了,歌聲還在飄蕩。
無數的商鋪沿著街道兩邊一字排開,約莫有幾百米長。
這里云集了各式各樣有藏族特色的商品,藏香、哈達、藏刀以及琳瑯滿目的藏飾,簡直讓人目不暇接。
在這里滿眼皆是購物的游人和滿街招攬生意的小販,滿耳皆是叫賣和討價還價之聲,端的熱鬧非凡。
下午時分大隊人馬到達布達拉宮,車子可以直接開到半山腰,然后再爬坡到宮殿門口。
布達拉建在紅山上,是西藏地區權利與政治的中心。
但因為五世達賴開始了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布達拉也就同時成為了宗教的象征,是以藏民都要到布達拉朝圣。
布達拉在梵語里的意思是普陀山,這也帶有十分濃厚的宗教色彩,但最初修建這座宮殿卻與宗教聯系不大,而是松贊干布為了迎接從唐朝遠道而來的和親使者文成公主下令修建。
后來幾經修建和火災后的重修,前前后后歷時一千多年,才形成今天的這種規模。
宮殿外表是紅白兩色,稱為紅宮和白宮,分別為政治和宗教服務,兩者的自然結合也就顯示出政教合一的特征。
今天看著這座紅白兩色的宮殿,已經少了初次見到他的那種激動之情,似乎也少了一些想象中的滄桑感,可能是因為宮殿前寬闊的廣場和來來往往的人和車與古老的宮殿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吧。
不過總算是到了圣地,心里的別扭也就先放下再說。
進入宮殿,所有的過道都窄小陰暗,但還是能看清周圍的環境。
藏式的宮殿與漢式宮殿最大的不同就是房屋明顯小了很多,沒有絲毫高大雄偉的感覺,這可能與殿內的陳設有些關系:每間屋子里不是供奉著大大小小佛像,就是堆滿一摞摞的經卷,這樣一來剩下的空間就不多了。
腳踩著木制的地板,吱呀作響,提醒著我們這里收藏的歷史。
佛像前擺滿了酥油燈,在微弱的燈光中隱約能看見桌下三兩成群、緩緩移動的黑影,那便是來朝圣的藏民了,他們相信在供桌下鉆過能祛病消災,得到神靈的庇佑。
木制結構的宮殿里的每一件東西都年代久遠,他們見證了幾個世紀中這座宮殿的建立,幾世王朝的興衰,還有這片土地上所有的人事變遷……如今又向我們這些遠方來的陌生人講述著這里的歷史。
想到這兒也不禁生出一種置身歷史長河中的飄渺之感,或者說是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吧,畢竟與布達拉的歷史比起來,人的生命只是簡短的一瞬而已。
求賞析: 十誡歌 倉央嘉措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勃拉姆斯 《第一號匈牙利舞曲》貝多芬 《月光曲第一樂章》《悲愴第二樂章》肖邦 《離別練習曲》《革命練習曲》《葬禮進行曲》拉赫馬尼諾夫 《升C小調前奏曲》《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薩拉薩蒂 《流浪者之歌》馬斯卡尼 《鄉村騎士幕間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