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飛天夜叉】梵語Yaksa,音譯為夜叉、藥叉等。佛經中常提到的一種勇健捷疾的食人鬼。唐·窺基《法華經玄贊》卷二指出:“夜叉,此云勇健,飛騰空中。”故亦稱“飛天夜叉”。如《楞嚴經》卷八說:“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天夜叉,地行羅剎,游于四天,所行無礙。”飛天夜叉是壁畫中常見的形象。如唐·李綽《尚書故實》謂:“后數日,其父母見在高塔之上,梯而取之,則神如癡,久之方語,云見如壁畫飛天夜叉者,將入塔中。”又如宋·洪邁《夷堅甲志·飛天夜叉》謂:“他日,入神祠,見壁畫飛天夜叉。”夜叉食人,亦譯為“能啖鬼”。因此,民間也有飛天夜叉吃人的傳說。明·沈德潛在《野獲編·鬼怪》中說,福建抽稅太監高寀信方士胡言,欲“食小兒腦千余”,“此等俱飛天夜叉化身也”。清·袁枚在《續新齊諧·飛僵》中說:“凡僵尸久則能飛,不復藏棺中,……又久則成飛天夜叉。”實屬無稽之談。(李明權)
【第2句】:【因緣】佛教以“正因緣”遍破古代印度盛行的邪因緣,無因緣兩種法執。正因緣說一切法由內因外緣而生,邪因緣說一切法從時、方、梵天等而生,無因緣說一切法自然而生。既然一切法從因緣而生,生必有滅,故無常;生滅相異,故非一;非一則不自在,不能為主,故必無我;正報既非是我,則依報亦必非我所。以此由淺入深,最后導歸:“萬法是真如(宇宙萬有的終極實在),由不變故;真如萬法,由隨緣故。”因與緣的涵義:《摩訶止觀》卷五下:“招果為因,緣名緣由。”《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三:“親生為因,疏助為緣。”后來詩文中以“因緣”泛指原因、緣故。唐·白居易《新豐折臂翁詩》:“問翁臂折來幾年,兼問致折何因緣。”也用因緣來表示緣分,泛指人與人或人與事物之間發生的聯系。如唐·韓愈《答張籍書》:“因緣幸會,遂得所圖。”(無名氏)
【第3句】:【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釋義:年紀大,有經驗,辦事得力,起作用大。 例句:“那一定。咱們身板硬朗的老頭也算數。”賜福老頭吐了一口濃煙,拍著胸脯,“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第4句】:【同燒一爐香】(慣)比喻有共同的心愿。
【第5句】:【有個葉便添梗】(慣)比喻敘事時隨意夸大渲染,增添內容。
【第6句】:知識若不用于實踐,只能束之高閣
【第7句】:雞大飛不過墻,灶灰筑不成墻.
【第8句】:當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
【第9句】:六賊戲彌陀“六賊”比喻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境,“六賊”以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為媒介擾亂人心,使人失去智慧、定力等“善法”。正如《涅檠經》卷二三所說:“六大賊者,即外六塵。菩薩摩訶薩觀此六塵如六大賊。何以故?能劫一切諸善法故。”眾生常在“無明”(愚癡)黑暗中,故六賊得以乘黑暗而劫掠眾生性中的善法。彌陀,即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旨為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愿,其巾有“住正定聚愿”、“住定見佛愿”等(見《無量壽經》),可見其定力之深。再者,依恃“彌陀愿力”修習凈土宗者,須一心不亂地念佛。這些都是民間比較熟悉的。因此,俗有“六賊戲彌陀”之說,謂彌陀定力深厚,外境六賊不能擾動其心。比喻某人不受外境干擾。亦用為調侃語,《喻世明言》第二七卷:“七八個老嫗。r鬟扯耳朵、拽胳膊,好似六賊戲彌陀一般。”
【第10句】:一個朋友一條路,一個冤家一堵墻
【第11句】:其他宗教教義也多包含利他的內容。近代西方倫理學家孔德創“利他主義”,認為道德的原則就是使利己的沖動從屬于利他。
【第12句】:【單相思】(慣)本指男女間只有一方對另一方愛慕。比喻辦事情只從單方面的主觀愿望出發,不顧客現實際。
【第13句】:【百樣米養百樣人】(諺)指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與志趣。
【第14句】:【老子英雄兒好漢】 釋義:父子兩代都是英雄好漢。或父親是英雄,兒子必然是好漢,這是封建的血統論觀點。 例句:“真是!老子英雄兒好漢,你和你們老人家精神頭兒一模一樣。”
【第15句】:【嘴上抹石灰——白吃】(歇)白:本指白色,轉指無代價。指吃喝后不付錢。
【第16句】:【現世報】原稱“現報”,為佛家所謂三業報之一。晉·慧遠《三報論》說得很明白:“經說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曰后報。現報者,善惡始于此身,即此身受。”后俗語用現世報為詈詞,意為今生乃至當下就遭到惡報。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再沒有一個身子上,先前做了貴人,以后流為下賤,現世現報,做人笑柄的。”還特指不肖子孫。如清·顧張思《土風錄》卷十一:“罵人曰現世報,見李翊《戒庵漫筆》。張桂當國,有帖‘十可笑’于門。八可笑,駙馬招個現世報。”又如《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自他死后,家事都就零落,況又遭著兵火,遂把我閣族子孫,都滅盡了。單留得我一個現世報,還在這里。”(李明權)
【第17句】:【一只碗不晌,兩只碗叮當】(諺)一只碗不會發出聲音,兩只碗碰撞才有響聲。比喻人與人的爭吵以至斗毆,不是單方面的行為,雙方都負有責任。 也作“一只碗敲不響,兩只碗響丁當”。
【第18句】: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
【第19句】:嚴霜單打獨根草,寒風只吹無衣人
【第20句】:【燒香引鬼來】(慣)1比喻好心幫人卻惹出麻煩來。2比喻做某件事引起其他人的懷疑。 也作燒紙引了鬼來。燒紙:舊時燒紙錢送鬼。 燒香招來了鬼。 燒香逗得鬼上門。
【第21句】:【不見魚出水,不下釣魚竿】(諺)比喻辦事情不見端倪,沒有把握,就不貿然采取行動。
【第22句】:【勤借勤還,再借不難】見“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第23句】:超凡入圣佛教稱斷惑證真的人為圣;人圣,指人于圣人的境界。具體地說,超出六道輪回者,即入“圣流”。輪回于六道的眾生,稱為“六凡”;超出生死者,稱為“四圣”,即聲聞、緣覺、菩薩和佛。《俱舍論》卷十八說:“人圣得果,離染漏盡。”《景德傳燈錄·神宴國師》說:“定祛邪法歸真見,必得超凡人圣鄉。”謂超出了一般人的思想境界,進入了圣人的行列。后來以“超凡人圣”比喻學識造詣精深,由凡庸而達于圣域。如《朱子語類》卷八說:“而今緊要:且看圣人如何,常人如何,自家因甚便不如圣人?因甚便又是常人?就此理會得,便可超凡人圣。”
【第24句】:早早睡,早早起,眼睛鼻子都歡喜;晚晚睡,晚晚起,渾身上下無力氣。
【第25句】:【不鏡于水,而鏡于人】 釋義:鏡:指照鏡。不必在水里去照自己面容,而要從別人的反映里去真切了解自己。 例句:古者有語日:“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
【第26句】:【跌跟頭】見“栽跟頭”。
【第27句】:【十八層地獄】“地獄”這一概念是漢末傳入中國的。那時,譯出專講“地獄”的經典多達十幾種。在梵語中,“地獄”有“苦具”、“不自在”等意義。“地獄”在“六道輪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層地獄”又是民間熟悉的“重獄”。《問地獄經》上有“十八層地獄”的名稱:泥犁、刀山、沸沙、沸屎、黑耳、火車、鑊湯、鐵床、[山*蓋]山、寒冰、剝皮、畜生、刀兵、鐵磨、冰地獄、鐵柵、蛆蟲、洋銅。從理義上講,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造貪,嗔、癡“三毒”,合為十八種地獄苦報,不必拘泥于具體名目。“十八層地獄”之說很早盛傳民間。《梁書·諸夷傳·扶南國》載:胡人劉薩何暴病而死,經十日復蘇,自稱游歷了十八層地獄。 (李明權)
【第28句】:【交易不成仁義在】(諺)指縱然生意沒有成交,但彼此一定保持良好的關系,不要傷害感情。商場中買賣雙方常用的交際語。 也作“買賣不成仁義在”。
【第29句】:【灶老爺上西天——有一句講一句】(歇)灶老爺:灶神,也叫灶君、灶王爺。舊俗每年臘月廿三祭灶神,認為灶王爺此時會上天報告所掌管的人家的情況。指實話實說,毫無保留或隱瞞。 也作灶王爺上西天——有啥說啥。 灶王爺升天——實話實說。
【第30句】:【人皮包著狗骨】(慣)罵人不是人。
【第31句】:一個臭皮匠,沒有好鞋樣;兩個臭皮匠,
【第32句】:拙婦人,巧舌頭。
【第33句】:【人離鄉賤】(諺)舊指人離開本鄉本土,到外地去謀生,人地生疏,到處求人,總不免要看別人的臉色。 也作人離鄉賤,物離鄉貴。物離鄉貴:貨物離開它的原產地就值錢了。 物離鄉貴,人離鄉賤。
【第34句】:【西鶴年堂去討刀傷藥】(慣)西鶴年堂:北京一家中藥鋪。罵人將要被殺頭。
【第35句】:【萬兩黃金易得,知音一個難求】 釋義:知心人很難遇見。 例句:“姑娘是個明白人,沒聽見俗語說的‘萬兩黃金容易得,知音一個也難求’!”
【第36句】:【打蛇先打頭】 釋義:比喻打擊敵人或壞人要擊中要害。 例句:“打蛇先打頭。”這是一句俗話。跟敵人斗爭,要打就打在敵人的太陽穴上,陶家媽媽上午還說了的。
【第37句】:【登龍門】“登龍門”一詞,比喻得到權威人士的引進或提拔而抬高身價,增長聲譽;又比喻舊時科舉考試,殿試得中。 一般辭書都認為,“登龍門”一詞出自宋代《太平廣記》,相傳,黃河流經陜西、山西交界的龍門山時,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鯉魚從江海游來,跳躍龍門。一年之中,登上龍門的魚只是少數,而魚一登龍門,魚就變成了龍。那些登不上龍門的魚只能仍然做魚。 但《太平廣記》成書于宋代,而早在漢、唐就有了“登龍門”之說。 在漢代魚躍龍門的傳說與宋代不同的是,宋代是鯉魚,而漢代是鮪魚。 高誘注《淮南子》說:“鮪,大魚,長丈余。仲春二月,從西河上,得過龍門,便為龍。”《漢書》李奇注云:“鮪出鞏縣穴中,三月溯河上,能渡龍門之浪,則得龍矣。”由此可見,“登龍門”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漢代。 但把“登龍門”比喻殿試得中,則是在唐代,唐封演《封氏聞見錄》卷三《貢舉》日:“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
【第38句】:【有嘴說人,無嘴說自己】(慣)指光會指責別人,不說自己的不是。
【第39句】:【青竹掏坑缸——越掏越臭】(歇)坑缸:糞缸。臭:本指氣味難聞,轉指名聲壞。比喻越鬧騰名聲越壞。
【第40句】:【甕中捉鱉——手到拿來】(歇)形容非常容易或很有把握。多指捉拿人。 也作甕中捉鱉——手到擒來。 甕里抓鱉——手到擒來。
【第41句】:聰明的人,幸福是勞動和貢獻
【第42句】:【樹老焦梢,人老貓腰】見“人老貓腰,樹老焦梢”。
【第43句】:【你有牢籠計,我有攀墻梯】 釋義:比喻總有比對方更高明的辦法對付對方。 例句:他有關門計,我有跳墻法。你有牢籠計,我有攀墻梯。我給他耍了個“釜底抽薪”的手腕,晚上鉆進他們生活區,直接找到在這個崗位上工作的老工人家里去了解。
【第44句】:【幡桿燈籠,照遠不照近】 釋義:幡桿:垂直懸掛一種窄長旗子的旗桿。比喻做事照顧遠客,不照顧近親近鄰。 例句:他心里倒是挺高興的,可是還有點埋怨侄兒不照顧他,就嘰嘰咕咕道:“阿堅這孩子真是個幡桿燈籠,照遠不照近!”
【第45句】:【瘸子打圍——坐著喊】(歇)打圍:打獵。本指坐著呼喊,轉指只是說空話、大話,沒有實際行動。
【第46句】:【太陽從西邊出來】見“日頭打西出來”。
【第47句】:【豬八戒撞上羅剎女——甘拜下風】(歇)羅剎女:《西游記》中人物,即鐵扇公主,牛魔王的妻子。 《西游記》中描寫,唐僧取經途中受阻火焰山,向羅剎女借芭蕉扇滅火,羅剎女不借,打斗時,豬八戒不敵羅剎女。指心甘情愿地承認不如別人。
【第48句】:【淮陰將兵——多多益善】見“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第49句】:一人之智,不如眾人之愚
【第50句】:【背鄉出好酒】 釋義:背:偏僻。比喻偏僻、不起眼的地方出入才。 例句:別看咱們的胡同小啊,背鄉出好酒!
【第51句】:【閉塞眼睛捉麻雀】(慣)比喻目標不明確,盲目行動。
【第52句】:“廣長舌”是佛菩薩善于說法的象征。《華嚴經·十行品》謂:“隨所應化,隨所解音,隨眾生根,以廣長舌清凈音聲,隨時說法,不違大悲,隨其所應,于一一言,出無量音,皆令歡喜。”后世又以“廣長舌”比喻能言善辯。宋代朱熹《后洞山口晚賦》詩:“景要吾人共,詩留永夜吟。從教廣長舌,莫盡此時心。”
【第53句】:【知子莫若父(母)】父母最了解子女。海外聶華苓《桑青 與桃紅》:“小綱告訴我,他要馬上娶你。知子莫若母,有些 話我得向你交代清楚。”
【第54句】:金錢造不出好漢
【第55句】:【貓兒頭差事】(慣)貓兒頭:元代民間指勾結官府、稱霸一方的人,轉指訛索錢財的人。差事:被人派遣而去做的事情。比喻有利可圖的差事。
【第56句】:【囫圇吞個棗——不知酸淡】(歇)囫圇:完整的。本指品嘗不出味道,轉喻不知道實情。
【第57句】:疾風知勁草,歲寒知松柏
【第58句】:【墮入五里霧中】(慣)五里霧:《后漢書·張楷傳》:“(張楷)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后比喻迷離恍惚的境界。形容人感到迷茫,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也作掉入五里霧中。 墜入五里霧中。
【第59句】:玄關“玄關”原指禪家機鋒問答中的緊要處,祖師經常用來驗證學人是否開悟、見性。如《五燈會元》卷十八載普賢元素禪師偈云:“未開口處先分付,擬思量處隔千山,莫言佛法無多子,未透玄關也大難。”在合適的時節因緣中恍然有悟,才能破“玄關”,破“玄關”必須實悟親證,不可拾人牙慧。后世以玄關泛指門戶。唐代岑參《丘中春臥寄王子》詩:“田中開白室,林下閉玄關。”唐代羊士諤《小園春至偶呈吏部竇郎中》詩:“偃息非老圃,沉吟悶玄關。”清代方文《東吳錦雯孝廉》詩:“恐人防靜業,謝客掩玄關。”現在中國已經很少用玄關來稱門戶,但在日本卻依然保留著這一傳統。也指進入門戶后的屏蔽。
【第60句】:【七顛八倒】原為禪語。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問:如何是正直一路?師曰:七顛八倒。”又如《五燈會元》卷八“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七顛八倒。”后俗語中多運用。或謂混亂不堪。如《水滸傳》第二四回:“如今不幸他歿了,已得三年,家里的事都七顛八倒。”或指暈頭轉向。如明·高明《琵琶記·再報佳期》:“叵耐一個秀才,老婆與他不要,別人見了媒婆,歡歡喜喜,他反和我尋爭尋鬧,老相公又不肯干休,只管在家·唣,把媒婆放在中間,旋得七顛八倒。” (李明權)
【第61句】:一人修路,萬人安步。
【第62句】:【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釋義:平時要注意節約,要有積蓄,有錢也不可揮霍浪費。“莫待無時思有時”又作“莫到無時盼有時”。 例句:倘惜福君子于鄉黨中不時開導,毋得奢華,備留余地,所謂:“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第63句】:【佛國】即佛所住的國土或佛所教化的國土。隋·慧遠《大乘義章》卷十九:“言佛國者,攝人之所,目之為國;約佛辨國,故名佛國。”如凈土宗稱阿彌陀佛所住之西方極樂世界為佛國。就現實世界而言,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大多數都信仰佛教,這樣的國家也可以稱為佛國。如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和斯里蘭卡等。在這些國家里,不僅信佛的人數多,而且他們的民族文化,也與佛教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佛教代表他們的民族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在緬、泰、老、柬等國的佛教徒稱為上座部佛教,其社會風尚尤為特殊,每個信仰佛教的男子,一般要出家過一段寺院生活,再還俗從事社會職業。特別是泰國,尊佛教為國教,在全國人口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佛教徒。泰國人民亦以“佛國”自豪。在清代詩中如方文《麻城訪槁木大師》詩句:“普天披發奈渠何,我黨逃名佛國多。”則指佛門而言。此外,佛教名勝、建筑和文化的薈萃之地,也稱為“佛國”。如浙江普陀山被譽為“海天佛國”。(無名氏)
【第64句】:【鐵公雞——一毛不拔】(歇)本指鐵鑄的公雞身上沒毛可拔,轉以形容人非常吝嗇。
【第65句】:【 嬌養不如歷艱】對于子女不能嬌慣,應讓他們經過艱苦 的鍛煉。相關的:嬌兒一日百年悔。《一層樓》:“我又何必 處置他,只是古語有云:嬌養不如歷艱。我叫他到外邊去, 原非為多收錢糧,只為他知冷熱、識世道,趁便使他略施恩 澤于民之意。”
【第66句】:強中更有強中手,惡人終被惡人磨
【第67句】:【坐吃山空,立吃地陷】(諺)坐著站著不勞動,山也能吃空,地也能吃塌。指只消費不生產,只支出沒收入,產業再大也會耗盡。
【第68句】:【兔兒不吃窩邊草】(諺)兔子為了掩護自己,不吃窩旁的草。比喻惡人作案,不犯自己附近的人家,以便于自我保護。 也作兔子弗吃窠邊草。窠(ke):巢穴。 兔子不吃家邊草。 兔子不食窩旁草。
【第69句】:《景德傳燈錄·慧能大師》:“單蒙指教,豁然大悟。”后作“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完全明白了。《紅樓夢》第九五回:“王夫人也進屋里來了,見他這樣,便道:‘這不用說了。他那玉原是胎里帶來的一種古怪東西,自然他有道理。
【第70句】:【三長兩短】“三長兩短”是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特別是常指人的死亡。“三長兩短”望文生義好像是用一組數字說長論短,形容長長短短參差不齊的樣子,其實不然。那么,“三長兩短”是怎么來的呢? 舊時,凡是出了生命攸關的大事,例如橫死兇殺,同今日辦案程序和方法有很大不同。古代的破案沒有現代科技手段,是將死者先抬放到棺木中,再由官員驗尸查案。此類待查的死尸,不屬蓋棺入土的正式入殮,所以,只有棺材而沒有棺材蓋。 無蓋的棺材由五塊木板釘成,即左、右、下面共三塊長板子,頭尾各有一塊小(短)的板子。人們不愿意直說躺在這無蓋兒棺材里等待處理的死尸,有人用俏皮話筒略地說了“三長兩短”,指的是那棺材呢!所以,“三長兩短”暗指災禍、事故或死亡了。 “三長兩短”有時也被縮略成“長短”,意思不變。如《紅樓夢》第十一回“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有個長短,豈不叫人疼死!”
【第71句】:【聯合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國際組織,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主要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友好關系,促進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中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 1942年,美、英、蘇、中等國著手建立反法西斯大同盟,并決定草擬一份宣言,但一時沒有合適的名稱。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多次討淪名稱問題,但一直沒有拿出令人滿意的名稱。一天清晨,羅斯福醒來后,突然想到“聯合國”這個名稱,丘吉爾聞聽后表示贊同。于是,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直到1971年才驅逐臺灣當局,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第72句】:【夸海口】(慣)指話說得很大,漫無邊際。
【第73句】:君子遇窮困,則德益進,道益通
【第74句】:念珠佛教的法器,又叫做“數珠”,梵語Pasakamala。一般用香木制作,也有用玉石、瑪瑙、菩提子等制作的。用繩索把小圓珠貫穿成串,隨身攜帶,以便念佛、誦咒時計數,調伏身心。一串念珠的數目,以一百零八顆為常見,其象征意義是破“百八煩惱”,證“百八三昧”。也有多至一下零八十顆或少至十四顆的。《舊唐書·李輔國傳》載:“輔國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暇,手持念珠。”凈土宗強調持名念佛,常用念珠計數。唐代飛錫和尚以出人息計數念佛,他說:“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于息。”(《念佛三昧寶王論》)此外,在古代印度,貫穿三十顆黑白相間的珠子,用來計算日期。
【第75句】:【一是一,二是二】(慣)形容說話做事老老實實,是一不二。 也作一則一,二則二。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第76句】:【如入無人之境】(慣)形容就像到了沒有人的地方,毫無阻擋。 也作如踐無人之境。 如入無人之地。
【第77句】:【人過三十不學藝】(諺)指人的年齡過了三十歲,再從頭學習技藝就很難。
【第78句】:和氣生財,忤逆生災。
【第79句】:頭上淋過大雨,腳下就不怕露水
【第80句】:深山不絕行路客,惡水仍有擺渡人
【第81句】:水乳交融佛教常以水乳來比喻事物結合之緊密或難于分辨。《最勝王經》卷六:“上下和穆,猶如水乳。”《正法念處經》:“譬如水乳同置一器,鵝王飲之,但飲乳汁,其水猶存。”此喻也常為禪師所借用。《五燈會元》卷九:“師呵呵大笑日:‘如水乳合。…同書卷十七:“玄黃不辨,水乳不分。”后常用來比喻結合緊密無間,關系十分融洽。《老殘游記》第十九回:“幾日工夫,同吳仁擾得水乳交融。”朱自清《鐘明(嘔心苦唇錄序)》:“他能讓讀者和他水乳交融——至少在讀他的文字時如此。”
【第82句】:【年輕的夫妻愛頂磕,年老的夫妻愛啰嗦】(諺)頂磕:頂嘴吵架。啰嗦:嘮嘮叨叨。年輕夫妻容易頂嘴吵架,年老夫妻總愛嘮嘮叨叨。指夫妻不論老少,總不免相互摩擦。
【第83句】:【一問搖頭三不知】(慣)指什么都不知道。也指人不介入是非,問什么都推說不知。
【第84句】:【老母豬啃磚頭——嘴硬】(歇)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說話語氣強硬。常含責罵意。
【第85句】:【喝涼水也長膘】身體發育健壯。《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真是吃樹葉也長肉,喝涼水也長勁。十六歲的生日還沒 過,她已經發育成個健壯、豐滿的大姑娘了。”
【第86句】:【好兄弟高打墻,親戚朋友遠離鄉】(諺)兄弟之間關系再好,分居后也應筑起高墻,節制往來;親戚朋友相處再好,也應離得遠些,不多接觸。指和人相處關系宜淡,過熱難得長久。
【第87句】:【單槍匹馬】原作“匹馬單槍”。《五燈會元》卷十二:“慧覺謂浩泰曰:埋兵掉斗,未是作家(英雄),匹馬單槍,便請相見。”禪宗提倡頓悟成佛,勸人不要依傍他人或拖泥帶水,須直接把握自心,回光返照,便可見性成佛,就像勇士單騎上陣,須見分曉一樣。以后遂引申為形容果敢無畏之詞或因無人幫助而單獨行動之意。五代·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茅盾《腐蝕》:“盡管惡勢力是那么大而我是單槍匹馬,然而也未必永久是單槍匹馬。”(無名氏)
【第88句】:【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 釋義:不能吹牛,應該說實在話。 例句:“哼!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光說不行……”
【第89句】:【肚里有墨水兒】(慣)比喻人有知識,有文化。
【第90句】:【一不沾親,二不帶故】(慣)故:朋友。指既不是親戚,又不是朋友,沒有親友關系。
【第91句】:【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實】(諺)實:實情,這里指隱私。打人不要打膝蓋骨,打壞了人就無法站立;說人不要揭隱私,揭開了人就無法做人。指揭人隱私是極不道德的。
【第92句】:【巧媳婦不怕挑剔婆】(諺)指媳婦心靈手巧,就不怕婆婆百般挑剔。常比喻商場或服務行業,只要服務周到,就能使顧客滿意,無可挑剔。
【第93句】:葛藤掃除糾纏繁瑣的陳詞濫調,俗謂之“打葛藤”。如元代明本《雁蕩除夜》詩:“掃除自己閑枝葉,不打諸方爛葛藤。”本于禪宗話頭。如宋代圓悟《碧巖錄》第六則:“此事(指明心見性)無許多論說,而未透者卻要如此;若透得,便見古人意旨,看取雪竇打葛藤。”禪師的意思是,未開悟的人當然要看經文,依語求解;對開悟的人來說,語言、事相等葛藤均被一掃而空,直截見性了。這里要指出的是:語言、事相本空,并非葛藤。只是你去執著乃至曲解語言、事相時,它們才成為葛藤了。在佛經上,已有葛藤的比喻。如《出曜經》卷三說:“其有眾生墜愛網者,必敗正道……猶如葛藤纏樹,至末遍則樹枯。”
【第94句】:【只有不快的斧,沒有劈不開的柴】 釋義:只有沒本領的人,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例句:“難是難,可世上只有不快的斧,沒有劈不開的柴。”
【第95句】:真實“真實”的反面是虛妄、虛假。與事實完全符合,沒有虛假的成分,稱為“真實”。如《心經》謂:“般若波羅蜜多(意謂大智慧可達到解脫的彼岸)……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佛教亦用“真實”指唯一不變、與萬法同一的本體。本體與變幻的現象相對而言,也稱“真如”、“法界”,在佛稱“法身”,在眾生稱“佛性”,在草木瓦石、山河大地稱“法性”。所謂“唯一真實,不可思議,名一真法界”(《三藏法數》)。又如清代吳偉業《贈愿云師》:“世法夢幻,唯出世大事,乃為真實。”后亦用“真實”表示真心實意。如明代李贄《復楊定見書》:“蓋真實下問,欲以求益,非借此以要名,如世人之為也。”也指清楚真切。如明代馮惟敏《不伏老》第二折:“且是眼花花的,怎生去看得真實。”又如楊朔《海市》:“這真實的海市并非別處,就是長山列島。”
【第96句】:【砸明火】(慣)明火:點著火把。 指公然搶劫。
【第97句】:【塘怕滲漏,人怕引誘】(諺)池塘要是滲水漏水,就會干涸;人要是被引向邪路,就會毀了一生前程。 指年輕人最怕受到邪惡的誘惑。
【第98句】:【正果】佛家修行,謂之“修因證果”。如修五戒十善,證人天果;修四諦法,證羅漢果;修六度萬行,證菩薩果;修無上道,證佛果等。如樹,下種生根、長莖抽葉、開花結果,幫以“果”為喻。邪因結邪果,正因結正果。為區別于“外道”、“邪因”,修行佛法而證到的境界、果位,謂之“正果”。如元·伊世珍《嫏嬛記·禪林實語上》:“天女本來凈,摩登淫第一;今各成正果,凈淫無分別。”謂無論凈淫、愚智,佛性并無差別,只要努力修持正道,未來均能成就正果。又如《紅樓夢》第一九九回:“果然有來頭成了正果,也是太太幾輩子的修積。”后也用正果比喻正經的、好的歸宿。如周立波《山鄉巨變》上十:“解放前,我也算是一個賴皮子,解放后,才歸正果的。”(李明權)
【第99句】:【草字出了格,神仙認不得】(諺)胡亂潦草的字就算仙人也不認得。 指草書是書法的一體,也有規格,不能任意潦草。
上一篇:2008年精辟的佛語禪心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