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舍不得香餌,就釣不來金蟾】(諺)金蟾(chan):俗稱金蛤蟆。指要想釣上金蛤蟆,就要舍得下香餌。比喻舍不得下大本錢,就得不到大利益。
【第2句】:【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諺)人怕虎只有三分,虎怕人卻有七分。指人怕老虎,其實老虎更怕人。也比喻善良的人害怕惡人,惡人更怕善良的人。
【第3句】:【老母雞不吃白大米——喂啥】(歇)喂:諧“為”。詢問某事的原因或目的。
【第4句】:【男人要俏一錠墨,女人要俏三分白】(諺)一錠墨:像墨錠一樣通身黑衣。三分白:艷色裝束夾帶幾分白色。指在服裝上,男子要想俏美,就穿一身黑色;女子要想俏美,就帶幾分白色。
【第5句】:【執法如山】對剛直不阿、秉公執法的法官,人們贊譽他們“執法如山”。 這個說法是從何而來呢? 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當地寺院里的一盤水磨,未經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隨從運往京城,歸為已有。 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權勢,不敢當面阻攔,立即告到雍州司戶李元絨那里。司戶是個比七品芝麻官還要小的小吏。但李元絨不畏權勢,公正剛直,當即受理此案。經查,該水磨確系寺院合法財產,太平公主無權霸占。 隨即將水磨判歸寺院;這一判決,嚇壞了李元絨的頂頭上司,一向趨附權貴的雍州刺史竇懷貞。 他即刻命令李元絨將水磨改判給太平公主。李元絨對這種恃強凌弱、媚上斯下的行徑無比憤慨。二話不說,當即揮筆在原判決書的空白之處寫“南山可移,此判無動”八個大字,堅決維持了原判。后世將這八個字逐漸濃縮成“執法如山”四個字。
【第6句】:【 我養你小,你養我老】長輩撫養小孩,小孩長大后再贍養 老人。或說:我養你牙長,你養我牙落。臺灣梁實秋《雅舍 小品三集》:“其實‘養兒防老’,‘我養你小,你養我老’的觀 念,現代人早已不再堅持。”
【第7句】:【君子之交淡和水】此語出自戰國宋莊周《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意思是君子之交淡如清水,小人之交甜如美酒。君子雖淡但似親人,小人雖甘但必情深。此論甚高。 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情卻濃,歷史上舉不勝舉,最負盛名的是唐代大將薛仁貴,少時貧窮,其后從軍,能征善戰,東征高麗,破敵二十余萬,因功升右領軍中郎將。總章元年(668年),再征高麗,又獲全勝,被封為平陽郡公。其時文武大臣帶著重禮前來祝賀,同時也有普通百姓夾在其中。對于那些大臣們形形色色的禮品,薛仁貴一概婉言謝絕,只收了平民王茂生的“兩壇美酒”。不料打開酒壇,卻無酒香,啟封的執事官不解其意,因為壇中裝的根本不是美酒,而是無色無味的清水!執事官趕緊稟報薛仁貴,他只是微微笑了笑,當場喝了三碗清水。在場的大臣們感到茫然,經薛仁貴解釋才知端底。 原來,薛仁貴貧時飯量很大,常常遭遇斷炊之危,幸得王茂生接濟,這才活下命來。可以說沒有這位善良的大哥幫忙,就沒有薛仁貴的今日。現在謝絕眾大臣的厚禮,只收下王茂生的清水,一來提醒牢記當時的窘境,告誡自己不可忘本。二來知道茂生大哥家境仍很貧寒,沒錢買什么厚禮,就是這碗清水也是一番心意。眾大臣聽后感慨不已,方才見識了何為君子之交。此后,薛仁貴不改平民本色,他的部下紛紛仿效,朝野上下傳為佳話。
【第8句】:【八字】“八字”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合起來是八個字。迷信的人認為,根據生辰八字可以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好壞。 “八字”源于歷法。相傳在黃帝時代,即由天皇氏制干支,伏羲作甲歷,創建了中國的歷法(太陽歷)。“八字”是從歷法查出的天干地支八個字。 “八字”表達了人出生時太陽的位置,根據陰陽五行的原理來推算人的性格與這種性格所呈現的人生方向。 “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時柱),每柱兩個字,上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四柱”正好八個字,所以稱為“八字”。“八字”始于唐代,最初以年柱為主體,以生年干為本命,輔以納音法推命。唐代的李虛中改以年為主,取年、月、日、時四柱推命。五代的徐子平改以日干為主(日主),查四柱間之五行生克制化,刑沖會合為推命重點,并發揚光大。當今的八字推命,皆以子平法為正宗,故“八字”命學又稱“子平法”或“子平八字學”。
【第9句】:【透口風】見“露口風”。
【第10句】:【飛鳥各投林】 釋義:比喻各有各的歸宿。 例句:戰事雖長,也終有和平的一天,有一天,勝利來到,驚喜襲擊了各個人的心,那時真是“飛鳥各投林”,所剩下的只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
【第11句】:【放下一星火,能燒萬仞山】(諺)仞:一仞為八尺。投放一點火星,就能燒毀萬丈山林。比喻小小的失誤,會釀成無法估量的大禍。 也作“放著一星火,能燒萬頃山”。 頃:百畝為一頃。萬頃山:形容極寬闊的山林。
【第12句】: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膩.
【第13句】:【日出早,雨淋腦;日出晏,曬殺雁】 釋義:晏:遲。日出早,預示著有雨,日出時有云霧遮住,預示著天氣晴熱。 例句:老七伯抬頭看著天,頭也不回地對巧姑說:“嗬,今天可是非去不行了。看見沒有,太陽在云霧眼兒里呢,沒聽說嗎?‘日出早,雨淋腦;日出晏,曬殺雁’,今日正是個好天!”
【第14句】:【挽歌】現在,人死后在追悼會上放哀樂,古人怎么表達哀悼之情呢?當然是唱挽歌。那么,挽歌是怎么來的呢? 傳說漢初齊王田橫死后,其部下非常悲痛,就作了喪歌,這便是挽歌的源頭。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并喪歌也。本出田橫門人。 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作悲歌。”到漢武帝時,在音樂家李延年的加工制作下,《薤露》、《蒿里》二歌定了曲調,其歌詞分別為:《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復落,人生一去何時歸! 《蒿里》: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從此以后,《薤露》歌就適用于王公貴族,《蒿里》歌就適用于士大夫和庶人。“使挽柩著歌之,亦呼為挽歌”。 但據研究發現,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們唱挽歌的記錄。比如《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吳國伐齊國“將戰,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杜預注:“《虞殯》,送葬歌曲也。公孫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孔穎達疏說:“蓋以啟殯將虞之歌謂之‘虞殯’。歌者,樂也;喪者,哀也。舊說,挽歌漢初田橫之臣為之,據此,挽歌之有久矣。”由此可見,杜預認為《虞殯》是送葬歌曲,博學的孔穎達更直接指出挽歌早于田橫之死。只不過到了漢代,國家正式規定挽歌成為喪禮內容,漢武帝時指定的官方挽歌就是紀念田橫的《薤露》、《蒿里》。 盡管后世挽歌的內容在不斷變換,但挽歌這種形式卻流傳至今。
【第15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諺)指做事不能急躁,沒耐心的人是什么事情也難做得成的。
【第16句】:【嘴是嘴,眼是眼】(慣)比喻分清誰是誰非,毫不含糊。
【第17句】:【猴屁股坐不住金鑾殿】 釋義:比喻小人物掌不了權,例句:我看他貴發是猴屁股坐不住金鑾殿,快沒啥好“戲”唱了!
【第18句】:【抖起來了】(慣)指因有了錢或有了地位而得意起來。
【第19句】:【黑煞神撞著個霹靂鬼】(慣)黑煞神:兇神。比喻厲害的人碰到了一起。
【第20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諺)光陰:時光。光陰逝去一寸,就像耗去一寸黃金一樣可惜。指時光非常寶貴,必須格外珍惜。 也作“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第21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釋義:比喻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 例句:文如月小聲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把鎖,還得馬廠長那把鑰匙才能開。我去找馬廠長。”
【第22句】:【老虎不吃人——惡名兒在外】(歇)指壞名聲流傳在外面。也指被人誤解。
【第23句】:【黃鶴樓上看翻船——幸災樂禍】(歇)黃鶴樓:歷史名樓,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建長江大橋時拆除,1985年重建。指看到別人遭受災禍不僅不同情,反而高興。
【第24句】:【土地不負勤勞人】(諺)指土地不會辜負勤勞耕作的人,只要下工夫,就會有好的收成。
【第25句】:【一言抄百總】(慣)一句話總括所有內容。猶言“總而言之”。
【第26句】:【要長壽,多走路】(諺)在各種身體活動中,走路最適于各種年齡層面的人。指多走路是健康長壽的要訣。
【第27句】:【抱成一團】(慣)指緊密團結在一起。
【第28句】:墻靠基礎堅,身強靠鍛煉。
【第29句】:路是彎的,理是直的.
【第30句】:【咸吃蘿卜淡操心】(慣)指人愛管閑事,瞎操心。
【第31句】: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佛教把眾生世界分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間和地獄;色界包括四禪十八天;無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眾生生死輪回的處所,充滿痛苦煩惱,被喻為“火宅”。“五行”原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指構造物質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質特征,而且相互之間有生成、克制等聯系,從而構成了萬物及其運動變化。“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輪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質的障礙。俗語“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脫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
【第32句】:“共命鳥”的故事詳見《佛本行集經》卷五幾:“往昔雪山有二頭鳥,一頭名迦嘍荼,一頭名憂波迦嘍荼。其憂波迦嘍荼頭一時睡眠,近彼寤頭有摩頭迦樹,風吹華落,至彼寤頭。其頭自念:雖獨食華,若人腹時,俱得色力。不令彼寤,遂默食華。其睡頭寤,覺腹飽滿,欬噦氣出,問言:‘何處得此美食?’寤頭具答,睡頭懷恨。后時游行,遇毒樹華,念食此華,令二頭死。時憂波迦嘍荼頭語迦嘍荼頭言:‘汝今睡眠,我當寤住。’彼頭才睡,即食毒華。其迦嘍荼寤覺毒氣,問何惡食,令我不安。憂波頭言:食此毒華,愿俱取死。于是彼頭即說偈言:‘汝于昔日睡眠時,我食妙華H‘美味。其華風吹在我邊,汝返生此大嗔恚。凡是癡人莫愿見,亦莫愿與癡共居。與癡共居無利益,自損及以損他身。”’《雜寶藏經》卷三亦載此事:“昔雪山中有鳥,名為共命,一身二頭。一頭常食美果,欲使身得安隱。一頭便生嫉妒之心,而作是言:‘彼常云何食好美果,我不曾得!’即取毒果食之,使二頭俱死。”后世詩文常用比喻命運緊密相連者。如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詩:“蓮花交響共命鳥,金膀雙回三足烏。”清代唐孫華《追挽張烈婦》詩:“愿為共命鳥,永托連理枝。”詩中的“共命鳥”,已經與“比翼鳥”寓意類似,與佛經中的原意大不相同了。
【第33句】:【大丈夫能屈能伸】(諺)指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漢既能受得了委屈,忍辱負重,也能在得志時施展抱負才華。勸人暫作退讓之話。
【第34句】:【千人打罕,萬人稱奇】(慣)指眾人都覺得罕見、稀奇。
【第35句】:【拉開話匣子】見“打開話匣子”。
【第36句】:【好賬不如無】(諺)好賬:別人不討還的債。借人家的債,即使人家不討還,也總歸是個負擔。指不負債是最輕松自在的。
【第37句】:銀河似隔斷,自有鵲橋通
【第38句】:讀書須用心,一字值千金
【第39句】:【人心齊,泰山移】見“大伙心齊,泰山能移”。
【第40句】:【要磨刀,得磨刀石】 釋義:比喻要在實踐中鍛煉、考驗。 例句:橋隆飆道:“要磨刀,得磨刀石。要試真金,得烈火。這些東西,不能光聽他嘴上說,要看看他的實力。”
【第41句】:【三代不讀書會變牛】(諺)連著三輩人不讀書,后人就會變得像牛一樣蠢笨。指讀書不但開發自身智慧,對后代的遺傳也十分重要。
【第42句】:【狐貍尾巴露出來了】(慣)民間故事說,狐貍修煉成精后,能變為人形,但尾巴卻變不了,常常會露出來。比喻露出了本來面目或暴露了事情真相。
【第43句】:【扣子對扣門,歪把跟歪瓢】 釋義:諷刺不正派的人總喜歡跟不正派的人在一起。 例句:社里硬逼著他下到隊里勞動,他別別扭扭地到了三隊,時間一長,和常順兩人扣子對扣門,歪把跟歪瓢,兩人真是一個心眼兒一個脾氣,又好得不行。
【第44句】:【債有主,冤有頭】見“冤有頭,債有主”。
【第45句】:【人生難得,大道難聞】《四十二章經》說:“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又《福蓋正行所經》卷二說:“縱得人身,不生中國,諸根不具,或于佛法心不愛樂,或復生彼無佛世界。”佛教認為,這就是眾生要脫離生死煩惱的“三難”。后轉化為俗語“人生難得,大道難聞”,謂來到世間做人不容易,而能聽到大道、真理就更難了。意在勸人珍惜有限而難得的人生,要從善修行。如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四十出:“〔上〕人生難得,大道難聞。〔拜壇介〕弟子丁繼之稽首了。”再舉兩個變式。如《西湖二集》卷七:“從來道:人身難得,至道難聞。奉勸修行之人切不可有一毫貪著之心、銜恨之念,錯走了道兒,再救不轉。”又如《金瓶梅詞話》第三九回:“員外又問:‘你等打齋聽經,有何功德?’眾人言語:‘人生在世,佛法難聞,人身難得。’” (李明權)
【第46句】:習氣猶言習慣,系長期養成的難以改變的行為、語言和意向。如宋代蘇軾《再和潛師》詩:“東坡習氣除未盡,時復長篇書小草。”陸游《抄書》詩:“書生習氣重,見書喜欲狂。…‘習氣”多含貶義,如謂“官僚習氣”、“流氓習氣”等。
【第47句】:南無凈土宗提倡持名念佛,作為六字洪名的“南無阿彌陀佛”,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我們有時會看到,常人在表示感激或脫離險境等場合,往往會脫口念道:“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巴利文作Namo,梵文作Namas,漢語應讀作namo,意為歸命、歸敬。按印度禮儀,低頭合掌,口稱“南無”,即表示致敬。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載,菩提達摩來到洛陽,自云已一百五十歲,稱譽永寧寺精麗無比,在寺中“口唱南無,合掌連日”。“南無”亦作“南膜”、“曩膜”等。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六謂:“南無,亦作南膜,或言那模,皆為歸禮譯之。”
【第48句】:【不愿金玉富,但愿子孫賢】(諺)不希望擁有金玉成堆的財富,只希望子孫后代有品德有才學。指子孫后代成材,比家產富裕重要得多。
【第49句】:滿招損,謙受益
【第50句】:【明道好走,喑徑難摸】 釋義:熟悉的道路好走,陌生的道路難行。 例句:有道是:“明道好走,暗徑難摸。”他們按照盤太婆敘述的方位,不多時,便來到了楓樹林后的大懸壁下。
【第51句】:寧死不背理,寧貧不喪志
【第52句】:野狐禪學道而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稱開悟,禪家一概斥之為“野狐禪”。
【第53句】:【刀子尖上賭氣】(慣)賭氣:因不滿或受指責不服而任性行事。指拿生命賭氣。
【第54句】:【眼睛長到頭頂上】(慣)形容人驕傲自大,目空一切。也形容人勢利。 也作眼睛長上額頭。 眼睛長到腦門子上。 眼睛長到腦瓜頂上。
【第55句】:【魚不進網,妻不養子】(慣)養:生。比喻事事不順心。
【第56句】:【放下包袱】 釋義:比喻解除思想上的負擔和顧慮。 例句:所謂放下包袱,就是說,我們精神上的訐多負擔應該加以解除。
【第57句】:一個勢孤倆力大,三人能叫河搬家。
【第58句】:【虎進深山,龍歸大海】見“龍歸滄海,虎入深山”。
【第59句】:說話看勢頭,辦事看風頭。
【第60句】:【若要甜,加點鹽】(諺)指單吃甜品不知甜,吃點咸的自然就有了比較。常比喻生活中要正確對待苦樂,不可只追求享受。
【第61句】:【付之東洋大海】(慣)比喻丟得遠遠的,不再理會。
【第62句】:【賣片兒湯】(慣)片:諧“騙”。指騙人。
【第63句】:【行動有三分財氣】(諺)指只要肯勞作,或多或少總會有幾分報酬。
【第64句】:俗語“七零八落”則表示散亂、不整齊的樣子,或指破敗、破殘的樣子。《宣和遺事》前集:“(李師師)一片心只待求食巴謾,兩只手偏會拿云握霧,便有富貴郎君,也使得七零八落。”茅盾《過封鎖線》:“客人們最怕一隊人走得七零八落,前后不能照顧。”也形容變得稀少的樣子。陶行知《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一般民眾學校,開始的時候都是濟濟一堂,不久,便七零八落的少了下去。”
【第65句】:【淺水里養鱉——早就看透是什么貨】(歇)貨:本指物品、東西,轉指人(罵人的話)。指早就清楚某人不是什么好人。
【第66句】:【找個縫下蛆】(慣)比喻找機會干壞事。
【第67句】: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禪門。今演為“苦口婆心”,意謂反復叮嚀,語重心長,是個褒義詞。禪門中有些禪師誨人不倦,絮絮叨叨,猶如老婆子饒舌,從林中稱為“老婆心”或“老婆禪”。老婆心切,動機未必錯,而效果未必好。大慧禪師說:“這一個,那一個,更一個,雖然苦口叮嚀,卻似樹頭風過。”
【第68句】:【瓜熟要落蒂,兒大要自立】(諺)蒂(di):瓜果等與莖、枝相連的部分。瓜熟了,瓜蒂就自然脫落;兒長大了,就必須自我獨立。指兒女長大成人,就不可再依靠父母生活。
【第69句】:【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見“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
【第70句】:【老和尚的木魚兒——天生挨揍的貨】(歇)木魚兒:僧尼念經或化緣時敲打的響器,用木頭鏤空制成。貨:本指貨物、東西,轉指人(罵人的話)。指沒有出息,生來就是挨打挨批的人。含責罵意。 也作老和尚的木魚兒——挨敲打的木頭疙瘩。 老和尚的木魚兒——該著挨敲。
【第71句】:【掉入五里霧中】見“墮入五里霧中”。
【第72句】:【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諺)舊時封建禮教認為臣對君、子對父必須絕對服從,乃至死而無怨。
【第73句】:【扶不起的阿斗】(慣)阿斗:三國時蜀漢后主劉禪的小名,生性懦弱、無為,雖有諸葛亮盡心輔佐,但在諸葛亮去世后仍沒有保住蜀漢的基業。比喻軟弱、無能,別人扶持不起來的人。 也作“扶不起的劉阿斗”。
【第74句】:【男子十五,當家作主】(諺)指男孩子長到十五歲,就能夠像成年人一樣有承擔家務的能力,并當起一家之主。
【第75句】:【浮萍尚有相逢日,人豈全無見面時】(諺)浮萍:浮在水面上的草本植物。浮萍有時還會漂流到一處,人難道分別后就沒有再見面的機會?指人分別后定會重逢。
【第76句】:【窮家難舍,熱土難離】 釋義:舍不得離開家鄉。 例句:洛文搖頭答道:“窮家難舍,熱土難離,我哪兒也不想去了。”
【第77句】:人要心強,樹要皮硬.
【第78句】: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第79句】:歹馬害群,臭柑豁筐.
【第80句】:【傷風的鼻涕——甩啦】(歇)指扔了,拋棄了。
【第81句】:【地藏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中國民間熟悉的菩薩。也稱為“地藏王菩薩”、“地藏”。如巴金《秋》四三:“這天(指農歷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菩薩的生日”。又如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十六:“請來了便贊。從觀音大士,玉帝,地藏,到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地藏菩薩,梵名Ksitigarbha。據《地藏十輪經》等記載,他“安忍不動如大地”,故名。傳說他受佛的囑托,在釋迦佛已經入滅而彌勒佛尚未降生的這段時期度化眾生。他曾發下大誓愿,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民間因有地藏王主幽冥之說。相傳唐時航海來九華山的新羅國太子金喬覺是地藏化身,他住九華山數十年,伀化后肉身不壞,全身入塔,后建肉身殿。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李明權)
【第82句】:【公案】本意是官府斷案的公文案牘。禪宗認為歷代宗門祖師典范性的言行可以判別學人的是非迷悟,故亦稱公案。明·株宏《正訛集》指出:“公案者,公府之案牘也,所以剖斷是非。而諸祖問答機緣,亦只為剖斷生死,故以名之。”禪宗自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然而從唐代始,禪門各宗就傳誦著許多祖師言行和內省經驗,后來陸續記載在各類文案和燈錄中。如風幡、立雪、柏樹子、西來意、拈花微笑、當頭棒喝等,均燴炙人口。“公案”被視為禪門傳法的“血脈”,祖師“直指”的法門。其作用在于對機開示,打破情識之網,進而悟入“無分別智”。正如宋·圓悟《碧巖錄》第九八則評唱指出:“古人事不獲已,對機垂示,后人喚作公案因緣。”禪宗的公案號稱有千七百則。如果僅在字面上兜來兜去,不去悟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未公案便成糾纏的葛藤了。“公案翻騰舊葛藤”(元·耶律楚材《和裴子法韻》詩),這是不足為訓的。公案不但有一針見血的機鋒和理趣,而且還有詼諧活潑的語言和簡潔生動的情節,對話本和公案小說的發展有其影響。此外,公案在俗語中亦指一樁事件或糾葛,如謂:了卻一樁公案。(李明權)
【第83句】:【聽人勸,吃飽飯】(諺)能聽人的良言相勸,就可以吃飽飯不餓肚子。指人能虛心接受意見,就能給自己帶來切實的好處。
【第84句】:【駝子跌跟斗——兩頭不著實】(歇)駝子:駝背的人。跟斗:跟頭。兩頭:本指頭和腳,轉指兩方面。不著實:本指沒有落在實處,轉指事情落空。指兩方面都落空。
【第85句】:【地無一垅,房無一間】見“房無一間,地無一垅”。
【第86句】:【大路朝天,各走半邊】 釋義:比喻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干。 例句:從今以后,咱就互不干擾,大路朝天,各走半邊,等著瞧吧!
【第87句】:【不怕慢,就怕站】(諺)指做事慢一點不要緊,就怕中途停頓。
【第88句】:有志者事竟成
【第89句】:【人心都是朝上長】 釋義:比喻人都希望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例句:元他娘說,“人心都是朝上長,我看你是朝下長。”老全說:“后悔莫及,說甚。”
【第90句】:【茅石板上打滾——尋的往屎坑里跳】(歇)茅石板:搭在茅坑上的供腳踏的石板。屎:諧“死”。指自己往死路上走。
【第91句】:【豇豆一行,綠豆一行】(慣)比喻說話、辦事清楚,有條理。
【第92句】:體弱病欺人,體強人欺病
【第93句】:【慈航】佛教認為,佛菩薩以普渡一切眾生為“大愿”,運用大智慧,把眾生從生死苦海中運到解脫的“彼岸”,稱為“慈航”。如南朝梁·蕭統《開善寺法會》詩:“法輪明暗室,慧海度慈航。”又如《花月痕》第五二回:“萬頃碧波,都成覺海;前重苦海,盡泛慈航。”寺院中觀音菩薩像上,往往懸有“慈航普渡”的匾,即此意。“慈”為“與樂”,“悲”為“拔苦”。“慈航”之“慈”是兼慈和悲二義而言的。“慈航”又稱為“大愿船”。如《凈土論》:“菩薩乘大愿船,往生死海,就此世界呼引眾生上大愿船,如是送至西方。”指菩薩以“愿力”普渡眾生。又稱為“般若船”。如《大悲經》偈云:“南無大悲觀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般若,意為大智慧,謂菩薩以智慧普渡眾生。(李明權)
【第94句】:腳踏十字穩,不怕棒槌滾。
【第95句】:【扯著老虎尾巴抖威風】 釋義:比喻依仗勢力,橫行霸道。 例句:貴他娘站在門口叫陣:“劉二卯!甭扯著老虎尾巴抖威風,你出來咱在大街上文案!”
【第96句】:【螞蟻尿到書上——濕不了兩個字】(歇)濕:諧“識”。指識字不多。
【第97句】:【恩愛夫妻不到頭】(諺)夫妻恩恩愛愛,情感過深,往往難以白頭到老。舊指夫妻間關系過于和美的,反不如那些吵吵鬧鬧的能夠長久。
【第98句】:前身今稱事物原來的形態為“前身”。如《燕山夜話·北京勞動群眾最早的游行》:“當時煤窯的出現畢竟是一種新鮮事物,那些窯主們畢竟是后來的資產階級的前身,那些窯工們也畢竟是后來的無產階級的前身。…‘前身”源于佛教三世輪回的說法,指過去世之身。如《晉書·羊祜傳》:“羊祜五歲,時令乳母取所弄金環。乳母日:‘汝先無此物。’祜即詣鄰人李氏東垣桑樹中探得之。主人驚日:‘此吾亡兒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李氏悲惋。時人異之,謂李氏子則祜之前身也。”又如清代袁枚《子不語·王昱廬宗伯是蓮花長老》:“宗伯大異,起視所供盤中之棗,其頂微缺,如少二三枚者。恍悟自己前身,乃此庵長老也,故終身奉佛甚虔。”
【第99句】:步步生蓮花蓮花,是一種吉祥清凈的花,出污泥而不染,清香可愛。佛教視蓮花為圣潔的象征。所以佛、菩薩像都設有蓮花寶座。佛典中所說的蓮花分為四種:一、優缽羅華(華同“花”),青色;二、拘物頭華,黃色;三、波頭摩華,赤色;四、芬陀利華,白色。雖然因顏色不同而各有其別名,但總稱為蓮華。釋迦牟尼誕生時,墮地而立,周行七步,地涌金蓮。《雜寶藏經》卷一有鹿女步步生蓮花的故事。據說鹿女每走一步,都生出一朵蓮花。后來鹿女被梵豫國王娶為第二夫人,生千葉蓮花,每片葉上有一個小孩,共得一千個兒子。據《南史》記載:南齊東昏侯肖寶卷窮奢極欲,仿照鹿女步步生蓮花的故事,在宮中用金片雕蓮花鋪地,令其寵妃潘玉兒在上面行走,稱她為“步步生蓮花”。后來就用這句話形容女子步態的輕盈多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