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一篇新課文《詹天佑》,大家可能都知道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為我國的鐵路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老師也讓我當了一回小工程師。
開始上課了,老師讓我們先設計居庸關和八達嶺隧道的圖紙。我剛剛設計完,老師就叫起了我和孫騰飛,讓我們上黑板畫設計圖,我忐忑不安地跨上講臺。
老師看我畫好居庸關隧道的設計圖后,點了點頭,問:“程林鋼,你是采用了什么方法開鑿居庸關隧道的?”我小聲地說:“我采用的是從居庸關的兩邊同時向中間鑿進的方法。”說完,老師高興地說了一聲“好!”,這一個好字使我志氣倍增、信心十足。老師面向同學們說:“有誰能給程工程師提個問題呢?”這時,王金璇說:“程工程師,你為什么不從上面向下打而從兩邊向中間鑿呢?”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但是我從好朋友——書中找到了答案,我習慣地撓了撓頭,自信地說:“因為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我們要是從上往下鑿,不但花費時間,還會消耗工程人員的體力,所以這個方法是不科學的。”說完,教室里傳來一陣陣掌聲。老師高興地對同學們說:“我們的程工程師講得多好啊,長大后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工程師。”
這時,在一旁等待多時的孫騰飛有點不耐煩了,老師走了過去,看了看孫騰飛的杰作,也微微點了點頭。老師讓孫騰飛講他的設計方案,孫騰飛胸有成竹地說:“八達嶺隧道長約1100米,有居庸關隧道的三倍長。我決定采用豎井開鑿法。先從山頂往下打一口豎井,再分別向兩頭開鑿,同樣兩頭也同時開工,這樣就會把工期縮短一半。”老師也讓同學們給孫騰飛提問題,李樹贊先率先舉手說:“你為什么要從八達嶺的最低點開工,而不從最高點開工呢?”孫騰飛說:“之所以選擇從最低點是因為這樣做既省力氣,也不浪費時間。”說到這里李樹贊悄悄地捂起了自己的圖紙,老師過去一看,原來李樹贊設計的開工處,竟然是山嶺的最高處,這時嚴肅認真的課堂一下變成了快樂興奮的海洋,大伙兒全笑了。
“這只是給你們過的第一道關,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可要下大力氣,現在你們把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畫出來。”老師的話剛說完,我們就像辛勤的螞蟻一樣忙來忙去,有的翻書,有的畫示意圖,還有的組成小組邊討論邊畫。老師看到有的同學愁眉苦臉的,就給我們畫了圖,根據線路圖講得清清楚楚,頓時,大家都茅塞頓開,像陰天里忽然間見到了久違的太陽一樣。
這節課雖上得短暫但很精彩,要是我們能永遠保留這一刻就好了。在這短短的一節課里,我明白了“工程師”這三個字蘊含的的分量,他決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簡單,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礪、失敗、努力,才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工程師,而我,就要向著這一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