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的一天,《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幾個“節日”湊到一起聊天,談起了它們各自的近況。
這天正逢端午,幾個“中國傳統節日”首先對“端午節”道了“生日快樂”,可“端午節”卻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它抱怨道:“唉,過什么生日啊,現在還有幾個中國人記得我啊!想當年,屈原投江而死,無數國人為之悲慟;后來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端午那可真是‘相當’熱鬧。可如今,粽子沒有‘麥當勞’好吃,賽龍舟沒有外國的‘狂歡節’好看,誰記得中國還有‘端午’這個節日啊?國人不珍惜自己的文化,我可真是個悲劇啊!”
“端午節”怒氣沖沖地說了這番話,立刻引起了其他“節日”的共鳴。“中秋節”搶先說道:“我又何嘗不是呢!中秋本是一家人團圓賞月的日子,賞月、吃月餅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愿望,而現在月餅是越來越精致,人們的情感卻越來越淡漠;月餅也變了味道,什么車鑰匙、房鑰匙全進了包裝,完全變成了送禮的工具!”
聽到這兒,“七夕”也委屈地說:“我和西方的‘情人節’慶祝的內容差不多,可受到的待遇卻截然不同。外國人重視自己的節日,可為什么中國人也去跟風,買鮮花送巧克力,卻把真正屬于本國的傳統節日丟到腦后了呢!”
此時,“清明節”“重陽節”等已受冷落多年的節日都已按捺不住,紛紛憤怒地抗議。而最重要的“春節”也說道:“是呀,現在說什么中國正在‘國際化’,完全就是‘西洋化’。如今春節晚會也越辦越差了,人們不會包餃子,也沒有人貼春聯,能讓年輕人記得我這個節日的原因恐怕就只有‘壓歲錢’了吧!人們只知道送圣誕禮物,卻沒有想到自己已經送掉了民族的靈魂!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多么寶貴的遺產,本該為此而驕傲的人們卻盲目地崇拜他國的文化,唉!跟著西方人學這學那,怎么就沒有學到他們對自己文化的重視呢!”
話音剛落,一道陽光射來,詞典被打開了,詞語們立刻閉上了嘴。“端……午……嗨,我得趕緊查查,聽說某國要過端午節了,要是不知道又會被同學笑話的……啊,這里……吃粽子、賽龍舟,嗯,有意思……哎,貌似今天就是啊……不對,這……怎么是中國的節日呢?難道……啊!我明白了——原來今天放假是因為這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