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多冷漠多沉重的兩個字!想想都讓人膽寒……唉,十四五歲的我們,干嗎非要提這么沉重的字眼呢?
可不提行嗎?正因為我們已經十四五歲了,很快就要長大了,責任二字對我們來說已并不遙遠,很快我們就要有所擔當,所以,此時說起真是正當其時?。?/p>
那么,面對即將到來的責任,我們將作出何種選擇,又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呢?材料中的這個故事已明白無誤地告訴了我們:膽怯懦弱的人必將被淘汰,而只有勇于擔當的人才能享受最甜美的果實。
是的,責任是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必然要承受的擔負,“責任”也是我們必須要時常牢記的兩個字!
上古時代的大禹,面對時常泛濫的河水,為了老百姓能夠安穩地生活,他勇敢地將治理泛濫河水的責任扛在自己的肩上,這同時也就將拯救百姓于水火的責任扛在了肩上。為了完成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他夜以繼日,甚至三過家門而不入,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談。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面對中國迫在眉睫的吃飯問題,傾盡精力,哪怕為此挨批斗,寫檢查,他也百折不撓,從不后退。最感人的一幕發生在文革時,有一天早上,當他聽說自己辛辛苦苦經營起來的實驗田被毀了,他飛一般地跑到試驗田邊,像瘋了似的在狹窄的田埂狂奔亂跑。當走到一口深井旁,像發現了什么,把衣服一脫,“撲通”一聲跳了下去,原來他發現那里面有幾棵秧苗。這,更是讓我們所有人都汗顏的壯舉??!
在美國,有一個小男孩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有一天這個小男孩在花園里踢球,一不小心將鄰居家的窗戶打碎了,鄰居向他索賠12。5美元。在當時,12。5美元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可不是一筆零錢。他的爸爸給了他12。5美元,并對他說必須還回來。于是,小男孩辛勤勞動了幾個月后,終于將掙得的12。5美元還給了父親,這個小男孩就是后來的美國總統里根。
……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所有的這些故事,無疑都告訴我們一個相同的道理:對于責任,只有勇敢擔當的人才會取得人生的成功,才會成為受人景仰的人!
所以,“責任”二字,我們應該牢牢地記一輩子!
本文從十四五歲的年齡特點入手,先提出“責任”二字的沉重,這很符合同齡人的接受心理。但接著話鋒一轉:十四五歲,離長大已不
遠了,應該勇敢承擔起責任來了。這樣,欲揚先抑,更具有震撼人心警醒同輩的作用。然后,用三個很有代表性的事例對自己的觀點予以強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最后的自然收縮,既總結了全文,又照應了開頭,使全文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