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胖胖小白鵝,撲通撲通跳下河,熱浪之中游幾圈,飛上桌子解饑餓。你猜是什么食物?對了,是餃子。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可你知道餃子的來歷么?據說餃子是我們南陽人醫圣張仲景發明的。相傳東漢末年的冬天,張仲景辭官回到家鄉,看見許多百姓挨饑受寒,耳朵凍傷,就叫弟子熬煮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用面皮把這些藥材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后分給百姓吃。老百姓從冬至吃到初夕,抵御了傷寒,冶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模仿制做,并稱之為餃子?,F在的我們經常吃餃子。下午媽媽說要包餃子。面和好了,餡也拌好了,媽媽搟皮我來包。圓圓的面皮像一張張小小的薄餅,捍在手里軟軟里的。我拿起一個面皮,放到手心,挖了一勺子餡放在面皮上,兩邊對折在中間捏緊,只見餡從兩頭擠出來了。餡放多了。只好把皮打開,去掉一些餡,總算包上了。我拿起第二張面皮,想了想,把它搟大了些。又放餡,對折捏緊,正想說好了,結果肚子上露餡了。我沮喪地看著媽媽,媽媽笑著說:“你的面皮質量有問題,太薄了,能不露么?”我又拿了一張面皮包了一層,這個餃子就像個戴著厚厚盔甲的傷員。
媽媽看著它笑得東倒西歪。我就不信我包不好。我再次拿起一個面皮,放在手心,挖了適量的餡放在皮中間,對折捏緊,終于包好了一個不露餡的彎月亮。接下來我包得越來越好。我還在有的餃子里放上了豆干丁,有的放了糖???,媽媽包的餃子像是元寶,我包的餃子,有的像彎月亮,有的像葵花,有的像春卷,還有的像草帽。。。五花八門,各式各樣都有。餃子下鍋了,它們就像一條條鮮活的小魚,爭先恐后地跳進水里,滾了三滾,就出鍋了。整個屋里彌漫著餃子香味。我迫不及待地嘗了一口,我包的餃子格外的好吃。今天,吃餃子不用來防凍耳朵了,但餃子已成為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了。
吃餃子成為我們中國人的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家人團圓總要包頓餃子吃。吃的是一份團圓,吃的是一份相聚,吃的是一種幸福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