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書,似進入了一個世界,合上書,又好似回到現實,假亦真來,無為有時有還無,書里書外,亦真亦幻的情節,仿佛都如寫好了一般的——那玩世不恭的是寶玉,那平和圓通的是襲人,那等勢利之人是雨村……書中說的,哪一個在書外找不到?以古為鏡,可照興廢,那么這以書為鏡,便是可照人情。
書中云“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豈不是一條世故人情的詮釋?這句話的出處竟也不是什么當代文學,就是那已被人說得老套不堪的《石頭記》,誰說古典文學的大勢已去,現今是艷情、恐怖、緋聞三類書籍“三國鼎立”,各占據文壇南北?那古書中就是沒有那“顏如玉、黃金屋”,也藏了不下作者半輩子的悟解了——這番書中的悟解可分古今?
且瞧我們班——“四大天王”已聚在一起,“副班長,你和紀檢關系好,幫我那一筆賬涂了吧。”“好得很,我跟你講老師今天又有一張卷子的,我們幾人分了寫吧……”學習部長、課代表、紀檢、值日班長,“四大天王”便互相獻殷勤,互相“幫忙”——這不是書中說的那《護官符》?
“假不假,白玉為堂金為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請來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的景象竟也時時出現在我們現實之中了——這是便不得不嘆作者的厲害,千年以前便將千年以后的事記在了書中,這書里書外的事故竟也大致相似。
如此這般,一本書看下來,仿佛寫的就是這身邊已被作者料定的事——那一等庸碌之輩,那一流媚上欺下之人,在書中被寫得赤裸裸。那書上的功夫也不同,作者不會如此把自己主觀的思想強加于你的身上,而是要等你看了書后,發現竟在生活中也有書的影子,再回過頭來慢慢體會字里行間的味道——若這文章經得起那一番琢磨,那便必定大有功夫在內了。
看一本書,就多一個世界探究,而這個世界與現實之間,必定藏著作者鋪就的一條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