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资源在线观看_成人tv_色毛片_欧美一级片aaa_久久99久久久久久_视频一区在线

歡迎訪問愛寫作文學網!

唐詩名言名句大全除李白以外-經典名人名言

文心雕龍 分享 時間: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點贊

最經典的唐詩宋詞名句(精選60句)

很多古詩不知道你有沒有印象,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哦,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整理最經典的.唐詩宋詞名句(精選60句),歡迎大家查看!

【第1句】: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未寢。倚枕釵橫鬃亂。——蘇軾《洞仙歌》

【第2句】:兩地離愁,一尊芳酒凄涼,危闌倚遍。——蔡伸《蘇武慢》

【第3句】: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

【第4句】:離腸未語先斷,算猶有憑高望眼。更那堪衰草連天,飛梅弄晚。——盧祖皋《宴清都》

【第5句】: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杜牧《歸冢》

【第6句】:誰家玉笛暗飛聲,散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不起故國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第7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第8句】: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第9句】: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木蘭辭》

【第10句】:載酒買花年少事,渾不似、舊心情。——盧祖皋《江城子》

【第11句】: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周紫芝《鷓鴣天》

【第12句】: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憶江南》

【第13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第14句】:櫻花凋零離淚,梅雨落盡孤客愁,一城春水向東流。——《浣溪沙》

【第15句】:昔日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何以堪?拚今生、對花對酒,為伊落淚。——周邦彥《解連環(huán)》

【第16句】: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秦觀《八六子》

【第17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第18句】:去年紫陌青門,今宵雨魄云魂。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趙令時《清平樂》

【第19句】:可惜東風,將恨與閑花俱謝。——史達祖《三姝媚》

【第20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第21句】:生怕倚闌干,閣下溪聲閣外山。惟有舊時山共水,依然,暮雨朝云去不還。——潘方《南鄉(xiāng)子》

【第22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第23句】:江流千古鶴猶在,濤聲依舊花滿樓,幽夢無痕水悠悠。——《浣溪沙》

【第24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第25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第26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薛道衡《日思歸》

【第27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賈島《尋隱者不遇》

【第28句】:戍鼓斷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第29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日還。——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第30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第31句】: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憔悴。——柳永《蝶戀花》

【第32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第33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第34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

【第35句】: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晏幾道《阮郎歸》

【第36句】: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第37句】:漢口夕陽斜渡鳥,洞庭秋水遠連天。——劉長卿

【第38句】: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雜詩》

【第39句】:少年自負凌云筆,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劉克莊《賀新郎》

【第40句】: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玉心下事。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劉克莊《木蘭花》

【第41句】: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秦觀《浣溪沙》

【第42句】: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第43句】:當時共我賞花,點檢如今無一半。——晏殊《木蘭花》

【第44句】: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春夜喜雨》

【第45句】: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黃公紹《青玉案》

【第46句】:戍鼓斷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第47句】: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臨發(fā)又開封。——張籍《秋思》

【第48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第49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第50句】:寒雨連江夜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第51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第52句】: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宋之文《渡漢江》

【第53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家。——杜牧《山行》

【第54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夏日絕句》

【第55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第56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第57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58句】:門隔花深舊夢游,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鉤。落絮無聲春墮淚,行云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于秋。——吳文英《浣溪沙》

【第59句】:最關情、折盡梅花,難寄相思。——周密《高陽臺》

【第60句】: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佛經經典的名句

我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下文關于佛經經典的'名句,歡迎借鑒!

(一)一切皆為虛幻。

(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五)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六)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七)為何不必?

(八)一切皆為虛幻

(九)不可說,不可說

(十)菩提并無樹,明鏡亦無臺,世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十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十二)不可說。

(十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十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十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十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十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十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十九)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二十)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二十一)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二十二)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二十三)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二十四)剎那便是永恒。

(二十五)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二十六)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二十七)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二十八)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二十九)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三十)羅衣偏罩膿血囊,錦被悉遮屎尿桶。

(三十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三十二)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三十三)若信愿堅固,臨終一念十念,亦決得生。若無信愿,縱將名號持之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墻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三十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十五)佛菩薩雖修六度萬行,廣作佛事,但視同夢幻,心無住著,遠離諸相;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無修而修,修即無修,終日度生,終日無度。”

(三十六)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三十七)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三十八)聲在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三十九)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廣嘆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

(四十)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四十一)迦葉佛偈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四十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四十三)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四十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世間過,即非真修者。

(四十五)個個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之捷徑;日日耽酒食肉,無非種地獄之深根。

(四十六)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

(四十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

(四十八)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四十九)緣起法身偈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五十)諸余罪中,殺業(yè)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五十一)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五十二)見色起淫心,報之在妻女。

(五十三)報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須當戒淫欲。淫欲斷時生死斷,便是如來親眷屬。

(五十四)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五十五)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于生死。

(五十六)毗婆尸佛偈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五十七)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五十八)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原無生滅,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五十九)佛言:夫為道者,如被干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六十)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

(六十一)佛言,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六十二)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佛經經典的靜心名句

佛經經典的靜心名句的作用是詩人心平氣和,不再暴躁。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矸鸾浗浀涞撵o心名句,歡迎大家閱讀。

  佛經經典的靜心名句1

【第1句】: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第2句】: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yǎng)不夠。

【第3句】: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第4句】: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第5句】: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第6句】: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第7句】: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第8句】: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第9句】: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第10句】: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第11句】: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第12句】: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第13句】: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14句】: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第15句】: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第16句】: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第17句】:今日的執(zhí)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第18句】: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zhí)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第19句】: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上。

【第20句】: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二【第1句】: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第2句】: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第3句】: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二【第4句】:業(yè)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二【第5句】: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是一種成熟。

二【第6句】:當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二【第7句】: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二【第8句】: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第9句】: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第30句】:佛又云: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

  佛經經典的靜心名句2

【第1句】:本在禪寺的.翠鳥想求得更安全的地方,便在無人能攀的臨海巖石上筑巢,幾天后被浪濤卷走。禪師:因心中有敵,便處處是敵。

【第2句】: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調心不調身,愚者調身不調心。

【第3句】:《憨山大師醒世歌》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第4句】:愿要大、志要堅、氣要柔、心要細。

【第5句】:當一個人的言談和舉止懷著良善動機時,快樂便像影子般地跟隨他。

【第6句】:智者寂寂總無為,愚人碌碌把身縛。萬物之間無差別,虛妄偏愛何執(zhí)著。整天思慮太用心,豈非犯了大過錯?摘自三祖僧璨《信心銘》

【第7句】:《吉祥經》奉養(yǎng)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yè)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第8句】:古樹下棲息著大眼貓頭鷹。僧徒們發(fā)現(xiàn)樹葉中有亮點,還有扇翅膀之聲,便傳說有怪獸,人人驚恐萬分。禪師:傳聞是最可怕的怪獸。

【第9句】:徒:如何才能獲得知識?師把徒的頭摁進水里。師:你現(xiàn)在最渴求的是什么?徒:空氣!師:對!學知識也要有這種強烈渴求。

【第10句】: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評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說他人壞話。聰明的人不會放松自我,他們通過勤奮學習,使自己充滿智慧。

【第11句】:《華嚴經》譬如種子別,生果各殊異,業(yè)力差別故,眾生剎不同。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眾生心凈故,得見清凈剎。

【第12句】: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所以心為根本也。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若不達此理,虛費功勞,于外相求,無有是處。

【第13句】:敞蓬車飛馳,急拐彎處幾乘客被拋出,躺在地上大罵。楊樹:凡被拋下的,大都因自己沒站穩(wěn)腳跟。禪師:災難多由自己造成。

【第14句】:聰明與智慧是不同的,否則何以有“大智若愚”之說呢!智慧能使人了脫生死、解除煩惱。

【第15句】:問神山僧密禪師:請說生死之事。禪師問:你什么時候死過?答:不曾。禪師曰:既不曾,那只有親自死一回方知生死之事。

【第16句】:賊偷東西,掏面包給狗,狗卻咬住他的腿。賊:給你面包,咋還咬我?狗說:正因你想收買我,我才判斷出你是壞蛋!禪師:智者明辨是非。

【第17句】:跳蚤生活在狗身上,嗅到膻味跳上羊皮,卻被厚厚的羊絨悶得無法喘氣,最后被餓死。禪師:下決心前要對事物深入研究。

【第18句】:劇場里,蠢人開玩笑大喊:著火了!結果上千人擁向門口,擠成一團,很多人被踩死。禪師感嘆:蠢話貽害無窮。

【第19句】:獅子想抓兔子,見鹿走過,便去追鹿,鹿沒追到兔子也跑了。不滿足小利去追求更大希望,到頭來只會兩手空空。

【第20句】:唯有以德報怨,才是結束一切冤怨的根本。用道德去感化,不要生起怨恨心,以怨報怨永遠不能化敵為友。

【第21句】:淘金隊走在沙漠中,金子裝滿了口袋,大家勞累不堪,只有一人快樂地走著,同行者:你為何如此愜意?他笑言:我想要的東西最少啊!

【第22句】:老僧調了敲鐘小僧的職位,讓他去劈柴。小僧辯解:我敲得很準時埃老僧:敲鐘是要喚醒眾生,你敲的鐘聲乏力,做的只是表面文章。

【第23句】:生活在山坡上的石頭,羨慕山下繁華大道,便自己滾下去,結果受盡踐踏與玷污。禪師:知足常樂,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

【第24句】:蝴蝶傾慕火焰美麗的“光環(huán)”,一頭投進去,卻跌在油燈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謂的光環(huán),也會像蝴蝶一樣跌跟頭。

【第25句】:問:是否佛教一切人都出家?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是教一切眾生明白本有佛性,不受生死回的痛苦,不是教一切人都出家。

佛經經典的名人名句

經,是佛陀說過的話的匯編,經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guī)范;論,是對經、律的解釋或闡述。佛經經典的名人名句,我們來看看。

【第1句】: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2句】: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生滅法,佛說皆是空。——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3句】: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4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fā)大乘心,普濟一切,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5句】:我觀是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6句】: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yǎng),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7句】: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fā)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于塔廟前,發(fā)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8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9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10句】: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11句】: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第12句】: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彌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持總念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亦謂「賅羅八教,圓攝五宗。」既得臨終往生凈土,亦獲現(xiàn)世身心安樂。

【第13句】:念阿彌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薩百千萬倍。何以得知?準《觀音經》,有一人供養(yǎng)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乃至一時,不如禮拜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十輪經》云:‘一百劫念觀世音,不如一食頃念地藏菩薩。’《群疑論》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薩,不如一聲念阿彌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薩為法臣,如王出時,臣必隨從,大能攝小。佛是覺滿果圓,超諸地位,所以積念者功德最多,過于地藏百千萬倍。菩薩未屬佛地,果未**,故功德最少。”

【第14句】:心有所住,即為非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第15句】: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

【第16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

【第17句】: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

【第18句】: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xù)。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

【第19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佛經中的經典名句

【第20句】: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第21句】:佛言,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第22句】:厭離未切終難去,欣愛非深豈易生。鐵圍山外蓮花國,掣斷情韁始放行。

【第23句】:報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須當戒淫欲。淫欲斷時生死斷,便是如來親眷屬。

【第24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第25句】:緣起法身偈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第26句】: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第27句】:毗婆尸佛偈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第28句】:迦葉佛偈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第29句】:尸棄佛偈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第30句】: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第31句】:迦葉佛偈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第32句】:釋迦牟尼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第33句】:拘留孫佛偈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第34句】: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于生死。

【第35句】: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第36句】: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原無生滅,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第37句】:聲在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第38句】: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第39句】: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林中,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第40句】: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41句】: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42句】:文殊當知,愚癡眾生,不覺不知,壽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電光出,云何於中不驚不懼,云何於中廣貪財利,云何於中耽淫嗜酒,云何於中生嫉妒心。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諸佛菩薩能到彼岸,凡夫眾生定當淪沒。無常殺鬼來無時節(jié),縱有無量無邊金銀財寶,情求贖命,無有是處。眾生當知,須觀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毒蛇,常為無量諸蟲之所唼食,是身臭穢,貪欲獄縛,是身可惡,猶如死狗,是身不凈,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羅剎處內,是身不久,當為烏鵲餓狗之所食噉,須舍穢身,求菩提心。當觀此身,舍命之時,白汗流出,兩手橫空,楚痛難忍,命根盡時,一日二日至於五日,膨脹青瘀,膿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見,乃至身骨散在於地,腳骨異處,膞骨脛骨、腰骨肋骨、脊骨頂骨髑髏各各異處,身肉腸胃、肝腎肺臟為諸蟲藪,云何於中橫生有我,生存之時,金銀財寶,錢財庫藏,何關我事?——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43句】: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yǎng)飲食衣服臥具醫(yī)藥,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yǎng),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邊福德之利。——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44句】:若信愿堅固,臨終一念十念,亦決得生。若無信愿,縱將名號持之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墻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45句】: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fā)。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第46句】: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47句】: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廣嘆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48句】: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49句】:當知虛空生汝心中,猶如片云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第50句】: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名句出自于經典《佛經》

佛經介紹

經,是佛陀說過的話的匯編,經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guī)范;論,是對經、律的解釋或闡述。

把佛教典籍分為經、律、論三藏是按照其所載內容來分的,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分類,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分類。經、律、論所載內容分別是:

【第1句】:經,一般被認為是佛說過的話的匯編,它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

【第2句】: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guī)范,它的基本原則一般被認為是佛所確定的,而系統(tǒng)化的佛教戒律是后來才逐步形成的。

【第3句】:論,是對經、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認為是菩薩或各派的論師所做,但也有一些極少數的論被認為是佛自己做的。

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稱為法師,精通經藏的稱為經師,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遍通經、律、論三藏的稱為三藏法師,如唐三藏法師玄奘。

基本分類

大乘佛經

勸人向善,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qū)別之一。

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fā)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

“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體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

為了與小乘相區(qū)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主要著作:《大般若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大涅盤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龍樹造)、《瑜伽師地論》(傳為彌勒造)、《攝大乘論》大乘佛經主要分布:亞洲地區(qū)韓國、朝鮮、日本等地。

小乘佛經

小乘部派佛教奉釋迦牟尼為教主,認為現(xiàn)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信仰者通過“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養(yǎng),可以達到阿羅漢果(斷盡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迥)和辟支佛果(觀悟十二因緣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則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同時存在,釋迦牟尼是眾佛中的一個。

信仰者通過菩薩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習,可以達到佛果(稱“菩薩”,意為具有大覺心的眾生),擴大了成佛的范圍。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斷除自己的煩惱,以追求個人的自我解脫為主,從了生死出發(fā),以離貪愛為根本,以滅盡身智為究竟,純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譏諷他為“自了漢”。

大乘佛教則自稱佛法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國凈土為目標。

他認為,修證需要經過無數生死,歷劫修行,以“摩訶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除斷除自己一切煩惱外,更應以救脫眾生為目標。

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強調要適應世間,開大方便門,以引渡眾生主要分布:印度半島地區(qū)。

255677
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分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久 | 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 91超视频 | 极黄视频 |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宅男 | 久久久久久午夜 | 国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激情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zzz444成人天堂7777 | 日韩毛片视频 | 在线看片日韩 | 日日夜夜精品免费视频 | 精品一区91 |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理论电影 | 亚洲男人天堂2023 | 精品九九九| 欧美日韩中文 | 日韩中文一区 | 久久99欧美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成人av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8|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久久久精品国产 | av女人的天堂| 97精品在线 |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天天干天天操天天舔 | 久久99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 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 青青草一区二区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狠狠搞狠狠搞 | 每日更新av | 色精品| 成人超碰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aⅴ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