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愁人苦夜長,志士惜日短。
【第2句】:【續(xù)弦】“續(xù)弦”是男子喪偶再娶的意思,后妻對原妻的父母稱為“續(xù)閨女”。那么為什么再娶稱為“續(xù)弦”呢? 古代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夫妻婚配叫“琴瑟和弦”,還用“琴瑟和諧”、“琴瑟相調(diào)”來比喻夫妻情篤、融洽。弦在琴上,如果弦斷了,就彈奏不出美妙的曲子,所以,男子喪妻稱為“斷弦”,再娶自然就是“續(xù)弦”了。 用琴瑟比喻夫妻,這大概與《詩經(jīng)》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詩句有關(guān)。“琴瑟友之”,用琴瑟打動淑女的芳心,琴瑟是婚姻的媒介,再娶當然還是離不開琴瑟,正扣續(xù)弦之意。之所以用琴瑟來喻指夫妻和諧,因為琴與瑟兩種樂器被古人視為雅樂正聲的代表,常在古代禮儀中合奏,琴不離瑟,瑟不離琴,正喻夫妻和諧。
【第3句】:【吃素】在佛教初創(chuàng)時期,并沒有要求信徒一定要吃素。在律書《十誦律》里規(guī)定可以吃“三凈肉”,即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殺的動物的肉,都是可以食用的。老百姓常說“眼不見為凈”,恐怕源于此。 到了南朝梁武帝時期,僧人們才開始只吃素。梁武帝蕭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認為食肉就是殺生,違背了佛教“不殺生”的戒條。他發(fā)誓斷除酒肉,假如再喝酒吃肉,殺害生靈,甘愿受鬼神制裁,并將墮落到阿鼻地獄;他又規(guī)定宗廟祭祀用面粉代牲畜。梁武帝嚴格遵守誓言,每天只吃豆羹粗飯。 僧人們在梁武帝的帶動下,開始吃素,并且成了寺院里的戒律。
【第4句】:【牽著不走,打著倒退】(慣)比喻人甘心落后,無論用軟的還是硬的辦法都不能使其上進。
【第5句】:【中南海】“中南海”是北京的一個地名,舉世聞名。緣何那樣出名,它曾是毛主席居住過的地方,足全國人民向往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風景區(qū)。但是北京屬內(nèi)陸,為何有“海”? “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語“海子”的簡稱,是花園的意思。因為地處北京的中南方位,故把這一帶風景游覽區(qū)統(tǒng)稱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一直沿用至今。
【第6句】:字是門樓書是房。
【第7句】:【人不識禮,多走百里】(諺)指人出門上路,不懂得禮貌地向人問路,就得多走許多冤枉路。也泛指待人粗野沒禮貌,必定自己吃虧。
【第8句】: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
【第9句】:【草深蟲子密,林大鳥兒多】(諺)指草叢深了,各種蟲子都有;樹林大了,什么鳥兒都有。比喻社會是廣闊博大的,什么樣的人都有。
【第10句】:【棗核解板兒——能有幾鋸】(歇)解板兒:用鋸子鋸開。棗核很小,把棗鋸開,根本用不了幾鋸。 鋸:諧“句”。指沒有多少話語或唱詞。
【第11句】:【拿草棍兒戳老虎的鼻子眼兒】(慣)比喻自己找死。
【第12句】:【打黑槍】(慣)指在暗處向人開槍射擊。 也作“打冷槍”。
【第13句】:【若說錢,便無緣】(諺)如果提起借錢,再好再親的關(guān)系都會沖淡,甚而至于決裂。指錢財是很敏感的東西,它關(guān)涉人情冷暖。 也作提起錢,便無緣。 說著錢,便無緣。
【第14句】:【砂子地里放屁——不害你那口磣】(歇)砂:同“沙”。口磣:即牙磣,因食物中有沙子,嚼時硌牙。 指說話不知羞恥。含責罵意。
【第15句】:【火燒屁股——慌了手腳】(歇)形容情勢急迫,人驚慌失措。
【第16句】:【七嘴八舌頭】(慣)比喻眾人爭相發(fā)表意見。也比喻人多嘴雜。
【第17句】:【頭醋不釅徹底薄】(諺)釅:液汁味道濃烈。釀造的醋如果頭茬酸味不濃,那二茬、三茬的醋味肯定很淡。比喻事情如果起點低,往后就定然高不了。 也作頭醋不酸,到底兒薄。 頭醋不酸,二醋不辣。 頭醋不酸,徹底皆薄。
【第18句】:【油梭子發(fā)白——短煉】(歇)油梭子:油渣。短:缺少。煉:本指煉油,轉(zhuǎn)指磨煉。指人缺乏實際鍛煉。
【第19句】:【老虎不走回頭路,好漢說話要算數(shù)】 釋義:比喻講信用,不食言,不反悔。 例句:“老虎不走回頭路,好漢說話要算數(shù)。”你要想把澤彤乃慕弄到手,眼下,你就可以在水庫決堤一事上大作文章,在群眾中把沙比爾搞得一錢不值。這樣,就有人撤他的職。
【第20句】:【稱上四兩棉花——紡一紡】(歇)紡:諧“訪”。指走訪、了解一下。 也作“買四兩棉花——紡一紡”。
【第21句】:【打狗要用擒虎力】(諺)比喻降伏一般敵人,也要使出對付強敵的手段,絲毫不能輕敵。
【第22句】:【潑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 釋義:女孩子出了嫁,娘家就不再管了。 例句:常言“潑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她出閣就成了張宅人,死為張家鬼了。
【第23句】:【老虎金錢豹,各走各的道】(諺)金錢豹:皮毛上有金錢斑點的豹子。指老虎和豹子外出覓食時,各有各的路線。比喻人在生活道路上各奔各的前程,各有各的目標。
【第24句】:【搖車里的爺爺,拄拐的孫孫】(諺)身臥搖車的小孩,卻是爺爺輩的;拄著拐棍的老人,卻是孫子輩的。指舊時的主子再小也是老爺,仆人再老也是下人。
【第25句】:【墻里的柱子——捶使勁不顯身】(歇)指暗中不露聲色地出力。也指不吭聲地埋頭苦干。
【第26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諺)原指風水在河東的,幾十年后又會轉(zhuǎn)到河的西面。后謂人或部落的盛衰,常會發(fā)生周期性的變化。
【第27句】:【黃忠人老刀不老】 釋義:黃忠:三國時蜀將,英勇善戰(zhàn),武藝超群,《三國演義》寫他與魏將張邰交戰(zhàn),張邰笑他年老,不自量力,他說,我年老,手里的刀卻不老。 比喻年紀雖大,本領(lǐng)還在。 例句:朱老星噴紅了臉說:“別說老了,咱一輩子都是斗爭過來,黃忠人老刀不老!”
【第28句】:【谷地里點玉茭——高出一截子】(歇)點:點種。玉茭:玉米。指比一般程度高出很多。
【第29句】:【天不能總睛,人不能常壯】(諺)指就像天氣不會常晴不陰一樣,人不會永遠健壯,不病不衰。
【第30句】:【官土打官墻】(慣)比喻用公眾的錢辦公眾的事。
【第31句】:【男怕穿靴,女怕戴帽】 釋義:穿靴:指腿腳發(fā)生水腫。戴帽:指頭部水腫。男人腿腳水腫,女人頭部水腫,表明病情嚴重,有危險。 例句:雁雁,男怕穿靴,女怕戴帽,我腳腫成這樣子,看來是回不了老家了。
【第32句】:【狗咬刺猬,無處下口】 釋義:比喻事情難辦,無處下手。“無處下口”又作“無從下口”、“沒處下牙”、“下不得口”等。 例句:他只笑笑,啥也沒說,這就叫“狗咬刺猬。無處下口了”。
【第33句】:【孔夫子搬家——凈是韋】(歇)孔夫子:即孔子,春秋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設(shè)想家里的書一定很多。 凈:只。書:諧“輸”。指總贏不了,或總是失敗。 也作孔夫子搬家——盡是書。 孔夫子搬家——都是書。
【第34句】:人不在大小,馬不在高低.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第35句】:【馬勺上的蒼蠅——混飯吃】(歇)混:本指摻雜,轉(zhuǎn)指茍且地生活。指從事某種職業(yè)是為了混日子。
【第36句】:【老虎屁股上搔癢癢】 釋義:比喻觸犯強者,干危險的事。 例句:咳,你這里“老虎屁股上搔癢癢”,大事辦不成,光賺些禍害來家,除了自己挨打外,你還能治人怎么的?
【第37句】:【十家鍋灶九不同】 釋義:比喻人的思想各不相同。 例句:你姓張,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鍋灶九不同。
【第38句】:【親幫親,鄰幫鄰】(諺)指親戚、鄰里之間關(guān)系緊密,有事定要相互幫助。也泛指有親密關(guān)系的人們,凡事都會彼此關(guān)照。 也作親幫親,鄰幫鄰,和尚顧的是出家人。 親幫親,鄰幫鄰,土地爺幫的是灶爺神。
【第39句】:【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俗語是婦孺皆知的老話,這句話源自何處,源自唐代詩圣杜甫。他的《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后一句當時就成了流行語。 在古代活到七十就算高壽了,也符合當時的條件和環(huán)境,屬于自然規(guī)律,“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那么,杜甫為何發(fā)此感慨,看看當時他周圍的同行和同僚就知道了。他們又有幾個能活到七十歲,僅以杜甫同時代的一些官員下場來看,就很觸目驚心:遭貶者有散文家李華、大臣宇文融、政治家張九齡等,被殺者有大書法家顏真卿、大臣顏杲卿、將領(lǐng)哥舒翰、詩人王昌齡、女官上官婉兒等,被迫自盡的有大臣元載等。杜甫能不感慨“古稀”的不易。名人的名句更容易流傳后世。
【第40句】:【兒行千里母擔憂】 釋義:兒女出門在外,母親總是惦念他們。 例句:“嗯!常言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啊!你娘雖說死了,還有我,還有你姐姐哩!心上牽你,孩子!”
【第41句】:【垂簾聽政】在中國歷史上“垂簾聽政”的皇后、太后屢見不鮮。但垂簾聽政時間最長、危害最大的,當屬清朝的慈禧太后,她實際掌控清朝的大權(quán)達48年之久,她死后三年清朝滅亡。那么,“垂簾聽政”始于何時,是誰的“發(fā)明”呢? 歷史上國君或皇帝因種種原因無力親政時,權(quán)力旁落王(皇)后或太后手中的情況,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有。但,真正垂簾聽政則始于武則天。《舊唐,書,高宗紀下》記載:“時帝(唐高宗)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于后(武則天)……上每視朝,天后垂簾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nèi)外稱為‘二圣’。” 自此,多有皇后、太后效法,但都未稱帝,中國的女皇,只有武則天一人。
【第42句】:【好漢爭氣,賴漢爭食】(諺)好漢爭的是一口氣,賴漢爭的是嘴里食。指好男兒在功名事業(yè)上拼搏,奮力向上;賴漢子只謀填飽肚子,毫無出息。
【第43句】:【傻瓜】人們把愚蠢的人稱為“傻瓜”,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瓜本沒有傻與智,此“瓜”非彼“瓜”,要溯本探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 據(jù)《左傳》記載:范宣子對晉國國君說:“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吾祖離于瓜州。”意思是說,姜戎氏的祖先吾離被秦軍趕到瓜州。瓜州在今秦嶺一帶。后來人們把聚居在瓜州的這些姓姜的人稱為“瓜子族”。這一族人非常誠實講信用,也很能吃苦耐勞,每當受雇于人時,他們總是不聲不響地埋頭苦干,從不偷懶。這樣人們便誤認為他們愚蠢呆傻,又因他們是“瓜子族”,所以稱他們是“傻瓜”或“瓜子”。 清代《仁恕堂筆記》有記載:“甘州(今甘肅)人謂不慧子曰瓜子。”于是“傻瓜”就這樣產(chǎn)生了。
【第44句】:【孝重千斤,日減一斤】(諺)指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孝心重千斤,一天減少一斤,三年千日,漸漸就會消失,沒了孝心。也泛指凡事時間一長,就會逐漸淡化,以至消失。
【第45句】:【喊倒好】見“喝倒彩”。
【第46句】:【看到繩子都是蛇】(慣)形容過分膽小謹慎。
【第47句】:【狗怕彎腰狼怕站】(諺)狗怕人彎腰,是怕人們從地上撿磚頭砸它;狼怕人站直,是怕人站直身子瞄準它開獵槍。指狗和狼雖兇,但都有它們的恐懼點。
【第48句】:【欺眾不欺一】(諺)指寧在眾人身上分獲薄利,不在一人身上謀取暴利。舊時商販常語。
【第49句】:【只有癡心的父母,難得孝敬的兒郎】(諺)指父母為撫養(yǎng)兒女盡心盡力,子女對父母能盡孝心的卻十分難得。
【第50句】:【打著燈籠沒地方找】(慣)形容非常好,非常難得。 也作打著燈籠都找不著。 打著燈籠都難找。
【第51句】:【沒娘的孩子磕墻根,沒爹的孩子貴如金】(諺)孩子有爹沒娘,就成了蹲墻角的可憐蟲;孩子有娘沒爹,仍然還是寶貝蛋。指孩子離了爹無所謂,只要有媽在,就受不了屈。
【第52句】:【喝口涼水也塞牙,放屁都砸腳后跟】 釋義:比喻做什么事情都不順利。 例句:我比他們誰矮一點兒?為什么我這么不吃香?喝口涼水也塞牙,放屁都砸腳后跟,毛病挑不完,出氣都不勻?qū)崳€不就是因為咱們是個解放軍戰(zhàn)士嗎?
【第53句】:【青菜豆腐保平安】(諺)指青菜和豆腐既富有營養(yǎng),又不增多脂肪,常吃能保持身體健康。
【第54句】:【既然當泥鰍,就不能怕泥糊眼睛】 釋義:既然干了某事就要干到底,不要有什么顧忌。 例句:咱們現(xiàn)在就正走在滑路上,慢了要摔跤,要快跟快跑。既然當了泥鰍,就不能怕泥糊眼睛。
【第55句】:【有心打石石成磚,無心打石石原原】(諺)原原:原樣。一心一意打石,就能打成長方磚形;三心二意打石,石還是原樣。比喻做事決心堅定,就能成功;信心不足勢必半途而廢。
【第56句】:【國手】“國手”指精通某種技能在國內(nèi)數(shù)第一流的人,也特指人選國家隊的體育選手。不過,足球運動員又稱之為“國腳”。有許多人認為“國手”是現(xiàn)代詞匯,其實古已有之。 國手源于古代的一句諺語,本意是指善于下棋的人。有古代諺語為證:“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意思是再聰明的人,再善于算計的人,也有算不到的地方,國家的一流棋手還有輸棋的時候,意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其中“圍手”就是指的善于棋弈的大家。后泛指國人中的佼佼者,指才能、技藝出類拔萃的人。如中國派出參加世界中學生奧林匹克數(shù)學競賽的選手也稱國手。
【第57句】:【張飛打鐵——人硬貨也硬】(歇)硬:前硬字指強硬;后硬字本指堅硬,轉(zhuǎn)指強硬、過硬。指人性格剛強,本領(lǐng)過硬。
【第58句】:【吃掛面不調(diào)鹽——有鹽在先】(歇)鹽:諧“言”。指把話說在前頭。
【第59句】:生活在人民之中,仿佛睡在幸福的搖籃里。
【第60句】:【賊無贓,硬似鋼】(諺)捉賊如果拿不到贓物,賊會死不認賬。指捉賊必須捉贓。
【第61句】:【水淺魚不住】(諺)水太淺的地方,魚無法生存。比喻條件太差的環(huán)境留不住人才。 也作水淺難養(yǎng)魚。 水淺養(yǎng)不住大魚。
【第62句】:【瓜籽不飽是人心】(諺)瓜子雖然不起眼,卻能表達人的心意。泛指禮物縱然菲薄,也能代表主人的真情厚誼。 也作瓜子不飽暖人心。 瓜子敬客一片心。
【第63句】:【爛船拾起有三斤釘】見“船爛還有三千釘”。
【第64句】:【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諺)人怕虎只有三分,虎怕人卻有七分。指人怕老虎,其實老虎更怕人。也比喻善良的人害怕惡人,惡人更怕善良的人。
【第65句】:【正月】我國農(nóng)歷每年的第一個月叫“正月”,為什么叫正月,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在先秦以前,以哪一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代以建寅的月份——現(xiàn)在的農(nóng)歷正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建丑的月份——現(xiàn)在的農(nóng)歷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以建子的月份——現(xiàn)在的農(nóng)歷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后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 朝代改后,把紀年的方法也改過來,樹立新政權(quán)的權(quán)威,直到漢武帝時,才最后確定以建寅的月份,作為農(nóng)歷的第一個月——正月,一直通行到現(xiàn)在。 再一種說法,正,是一年的開始。古代帝王都在每年的頭一個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稱為正(政)月。周朝時,許多國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處理,所以干脆叫正月為政月。 那么,“正”月的“正”字又為何讀“征”音呢?據(jù)說與秦始皇有關(guān),秦始皇名贏政,他嫌“正”字讀音與他的名字中的“政”字相同,犯忌諱,就下令把“正”月念成“征月”。從那時起,正月的“正”字,就讀成“征”音,延續(xù)至今。
【第66句】:【擰成一股繩】 釋義:比喻團結(jié)一心。 例句:只要咱們大家擰成一股繩,按著黨的話好好干,有啥困難都能克服。
【第67句】:【人情若像初相識,到底終無怨恨心】(諺)人和人的相交,最后如果能夠保持初識時的那股熱情,就不會彼此怨恨了。指人情往往善始不能善終,開始相親,久后相怨。
【第68句】:【太平不用舊將軍】(諺)舊指當天下安定的局面形成后,皇帝就會采取各種手段,疏遠、排斥以致迫害開創(chuàng)大業(yè)的武將。
【第69句】:【吃奶像三分】(諺)指新生嬰兒吃誰的奶,在長相和性格上就有幾分像誰。
【第70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釋義:要從大的方面考慮問題,從小的事情上做起。 例句:“……俗話說,杯杯酒吃垮家當,毛毛雨打濕衣裳。咱辦廠就得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一點一滴地節(jié)約。”
【第71句】:【愛吃棗兒湯】(慣)舊指婦女貪愛風月。
【第72句】:【空口無憑,見著便信】見“口說無憑,眼見是實”。
【第73句】:【在肚皮里打官司】(慣)比喻有想法不直說,而是在心里琢磨、盤算。
【第74句】:【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諺)縱然樹長到千百丈高,樹葉總還是要落到樹根下。比喻人不可忘記根本。 多指久居外地的游子,到年老時總想回歸故里。 也作樹高千百丈,葉落要歸根。 樹高干丈葉歸根。 葉落歸根,人老還鄉(xiāng)。
【第75句】:【紅娘】現(xiàn)常把為未婚男女牽線搭橋的介紹人稱為“紅娘”。這一稱謂源于元代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成于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茍慧生。 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講述了一個優(yōu)美的愛情故事:唐貞元年間,書生張君瑞進京趕考,與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識于蒲州東十里的普救寺,兩人一見鐘情,情愫暗生。由于老夫人從中作梗,一對情人苦苦相思。鶯鶯的丫環(huán)紅娘十分機靈,見小姐每日愁眉不展,便想辦法為他們穿針引線,傳遞情書,并將小姐的情況告訴張生。后來,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于不顧禮法束縛,和張生私訂終身。但是,老夫人知道此事后,要棒打鴛鴦,拆散他們倆。又是機智的紅娘勇敢地站出來,抓住老夫人的弱點加以要挾,使老夫人不得不承認既成事實,使得一對情侶終成眷屬。 劇本是死的,只有搬上舞臺才能演活,才有更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演活紅娘的是京劇表演藝術(shù)大師荀慧生,他改編創(chuàng)作并成功演出了《紅娘》一劇,成為茍派的重要代表劇目。荀派傳人宋長榮被譽為“活紅娘”。
【第76句】: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釣。
【第77句】:【再好的摔跤手,也敵不過人多】(諺)指再精明能干的人,也對付不了多數(shù)人的力量。
【第78句】:【先生迷了路——在家也是閑】(歇)先生:民間對瞎子的戲稱。瞎子迷了路閑轉(zhuǎn)悠,坐在家里也是閑坐著,反正是一樣閑著不做事。比喻事情不值得花費心思去想去做。
【第79句】:【會捉老鼠的貓不叫】(諺)善于捕捉老鼠的貓不聲張。比喻精于辦事的人,只求實際效果而絕不張揚。
【第80句】:【打旗號】(慣)旗號:舊時標明軍隊名稱或?qū)㈩I(lǐng)姓氏的旗子,現(xiàn)比喻某種名義。指假借某種名義。
【第81句】:【柴米夫妻,酒肉朋友】(諺)有柴有米,夫妻間才能安然度日;有酒有肉,朋友間自可你來我往。指人際關(guān)系,必須有物質(zhì)條件作基礎(chǔ)才能建立。 也作“酒肉朋友,柴米夫妻”。
【第82句】:【二一添作五——平分】(歇)二一添作五:珠算口訣,即用二去除十位上的一,得五。指二人平分,各占一半。 也作“二一添作五——一半”。
【第83句】:【長牛短馬一鞍驢】 釋義:這是評論牲畜好壞的經(jīng)驗。牛身子要長,馬身子要短,驢身子一鞍子正合適。 例句:這馬早上牽來的時候、我看過了。常言道:“長牛短馬一鞍驢。”看這馬身架團團的,倒是個材料。
【第84句】: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第85句】:【七月的荷花,一時鮮】 釋義:比喻新鮮一時,不長久。 例句:開春我就說:“供銷社是七月的荷花,一時鮮。”當時大家不信,現(xiàn)在該明白了,墻上畫馬不能騎,紙上畫餅不充饑,訂了供銷合同,也成廢紙。
【第86句】:【寧做雞首,不當牛尾】 釋義:在上一級當尾巴,不如在下一級當頭頭。 例句:前些年,他還暗自慶幸過,與其在省委大機關(guān)當個像豆餅似的擠在中間的中層干部,還不如到T市當個第二把手——“寧做雞首,不當牛尾”。
【第87句】:【一鋤頭挖不出一口井來】(諺)深并不是一鋤頭下去就能挖成的。 指做事要有一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簡單處置。
【第88句】:【高跟鞋】高跟鞋源出兩支,中、西皆有。 先說中國的高跟鞋。高跟鞋最早出現(xiàn)在中國,比西方的高跟鞋早一千年左右。在中國戲劇舞臺上,西夏、遼、金、滿等少數(shù)民族婦女多穿高跟鞋,不過,這種鞋的跟不在后跟,而在中間。婦女穿上這種高跟鞋,照樣顯得高挑挺拔,楚楚動人。如《大登殿》中的代戰(zhàn)公主,《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電視連續(xù)劇《還珠格格》中的皇后、嬪妃、格格,都穿高跟鞋。雖然是戲曲作品,必定有它的依據(jù)。故宮博物院里不僅有滿族皇家婦女穿高跟鞋的畫像,還有實物。 再說西方。十五世紀法國宮廷服裝師,為了方便騎馬時雙腳能夠扣緊馬鐙,為“白馬王子”專門做了高跟鞋。據(jù)說,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為了令自己看起來更具自信更威嚴,命令鞋匠為他裝上四寸高的鞋跟,并把鞋跟漆成紅色以示他的尊貴身份。朝中顯貴更是上行下效,也叫鞋匠替他們把鞋跟加高,皇帝只好把鞋跟再加高。后來,英王詹姆士二世與他的朝臣受到法國王室的影響,也穿上了高高的紅跟皮鞋。1680年皇帝還頒布了法令,依人的等級確定其鞋跟的高度,只有王室成員才能穿最高最漂亮的高跟鞋,嚴格地區(qū)別人的差異性。 當時作為權(quán)力象征的高跟鞋,曾禁止女性穿著,是男性的專利品。但高跟鞋在十七世紀時開始成為男女時裝的一個重要元素。女人們發(fā)現(xiàn),高跟鞋能讓女性看起來更高,同時,它還迫使背部呈弧形,促使女性挺胸翹臀,突出女性的形體美,并更能吸引別人的注意,于是,高跟鞋普遍受到歐洲女性的歡迎。到十九世紀時,高跟鞋有了一個很重要的轉(zhuǎn)折,幾乎退出了男鞋的領(lǐng)域,不似剛出現(xiàn)時廣受男士的喜愛,反而逐漸成為女性的專屬鞋類。歐洲女性的高跟鞋,迅速傳遍全世界,中國也不例外,至今受到年輕女性的青睞。
【第89句】:【老何家的姑娘嫁給老鄭家——鄭何氏】(歇)舊時女子出嫁后,在自己的姓氏前面冠以夫姓作為姓名。鄭何氏:稱嫁給鄭家的何姓女子,諧“正合適”。指正好符合實際情況或需求。
【第90句】:【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諺)病來時就像山倒下一樣猛烈可怕,病去時就像~根根絲往外抽一樣緩慢。指病發(fā)作時很猛,治病養(yǎng)病的過程卻很費時。
【第91句】:【牛犢子追兔子,有勁使不上】 釋義:指受某種條件限制,有力氣也使不出來。 例句:水急浪大,找不到水線,就像牛犢子追兔子,有勁使不上。
【第92句】:【英雄惜英雄,好漢惜好漢】(諺)指英雄好漢總是彼此愛慕,互相敬重的。 也作英雄惜英雄,好漢愛好漢。 英雄戀英雄,好漢愛好漢。
【第93句】:【坐堂醫(yī)】在我國,中藥店大多稱“堂”,如“同仁堂”、“樂仁堂”、“同德堂”等,“同仁堂”的藥全國馳名。在藥鋪候診的醫(yī)生叫“坐堂醫(yī)生”,這是怎么回事呢? “坐堂醫(yī)”源于醫(yī)圣張仲景。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名醫(yī),他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等疫病流行,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鉆研祖國醫(yī)學,為民治病。尤其是公然打破官府的清規(guī)戒律,坐在辦公的大堂上行醫(yī),為病人診脈開方,辦公行醫(yī)兩不誤,還常在自己的名前冠以“坐堂行醫(yī)”四字。后人寫詩贊頌他“官隨民愿守長沙,心涵胞于千萬家。興亡盛衰同禍福,坐堂行醫(yī)惠無涯。”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yī)德和高超的醫(yī)術(shù),后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藥鋪里診病的醫(yī)師稱為“坐堂醫(yī)”。這種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第94句】:【螞蝗纏住鷺鷥腳——要想脫來不得脫】(歇)螞蝗:蛭綱動物,生活在水田湖沼中,能刺傷皮膚。指被糾纏或陷入困境,難以脫身。 也作“螞蝗纏腳——要想脫身脫不了”。
【第95句】:【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諺)這地方不收留人,總會有收留人的地方。指天地之大,何處不可安身,不必死守一處。 也作此處不留有留處。 此地不容人,自有容人處。 此處不養(yǎng)爺,還有養(yǎng)爺處。
【第96句】:【錢可通神】(諺)錢財可以買通鬼神,極言金錢作用大。 也作錢神有靈。 錢可通神,財能役鬼。
【第97句】:【頭是頭,腳是腳】(慣)1形容人相貌端正俊美,無可挑剔。2形容人說話有條有理,頭頭是道。
【第98句】:【賣狗皮膏藥】(慣)狗皮膏藥:藥涂在小塊狗皮上的膏藥,療效較好,舊時常有賣假冒的狗皮膏藥以騙人錢財?shù)模食S脕肀扔黩_人的假貨。比喻說假話騙人或耍貧嘴說漂亮話。 也作“賣膏藥”。
【第99句】:【饑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見“餓咽糟糠甜似蜜,飽飫烹宰也無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