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漢語詞語,亦作“剏新”,一指創立或創造新的,二指首先。出自《南史·后妃傳上·宋世祖殷淑儀》:據《春秋》“仲子非魯惠公元嫡,尚得考別宮。今貴妃蓋天秩之崇班,理應創新。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開拓創新的精神不強整改措施(通用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開拓創新的精神不強整改措施
創新,今天不能不說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匯,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人才教育等等,每一樣都離不開“自主創新”,而堅守傳統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是與創新相對的。那么,它們之間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
在一般情況下,創新便代表著變革,即革去腐敗的骨肉,注入新鮮血液,帶著一種不安和憧憬的心境在一片迷霧中突破舊框框的束縛,尋找通向未來的路。光量子理論的提出者是愛因斯坦,但作為這一學說的基礎量子力學的提出者普郎克只比愛因斯坦大幾十歲,那為什么普郎克沒有一鼓作氣研究下去呢?只因為這一理論一旦被證明成立將徹底打破他一直崇拜并虔誠地信奉為權威的牛頓的完美理論,在“創新與堅守”的徘徊中他迷失了自我,令人遺憾地選擇了“堅守”——人類本應因權威而受益,不料卻被權威束縛了思想的翅膀,使創新成了一種奢望,這不可不說是一種悲哀。
看來,創新給這個世界帶來進步。可是這個世界如果只存在創新,那又如何呢?
日本曾有一位九歲的天才書法家,四幅作品被私人收藏,拍賣價高達1400萬日元。小田村夫曾預言這將是一顆璀璨的明星。但幾年后他在眾多新星中銷聲匿跡,不為別的,只因為他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受歡迎,不斷改變風格,不斷臨摹,其作品反成了毫無價值的書法仿制品,失去了原本具有的雋永的風格,自己的作品成了“王羲之”、“柳公權”的復制品。世界上之所以大師級人物寥若晨星,絕不是因為天生的庸才太多,而是因為太多的天才沒有堅守本心隨波逐流而成了庸才。社會需要創新,同樣需要堅守——創新者,變其思維;堅守者,守其本心。創新與堅守兼具,才能構成一個完美的世界。
阿丹與阿蒙是師出同門的畫家,兩人原本俱擅長畫虎。一日,老師同時對兩人提出了拓展一些新畫路的建議。阿丹沉吟半晌,決定不采納這個建議,只是一心研究各類虎的體型、習性;阿蒙同樣思考了一番后決定接受,開始畫一些山水草木。多年以后,阿丹去阿蒙家小坐,進門后入目的便是墨色的箭竹、山間的流水、百花盛開的泉邊……剎那間阿丹有如入仙境之感;作為回訪,阿蒙不日前往阿丹家,推開屋門,一頭咆哮的猛虎迎面撲來,威嚴的氣勢從天棚直逼地板,雖是墨彩繪制,卻讓人有臣服的沖動……兩種選擇,決定了二人不同的畫風,不同的藝術方式,卻收獲了同樣的成功——畢竟通往成功之路自古便不止一條。
探索創新,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這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繼承傳統,堅守本心,會讓我們的發展更穩健,更具自己的特色。我們做任何事情最忌諱的就是瞻前顧后,優柔寡斷,或見異思遷,或墨守成規,這只會使我們坐失良機,遠離成功!
【篇2】開拓創新的精神不強整改措施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高度重視總結歷史經驗,歸根到底就在于歷史經驗中不僅包含著對何謂中國共產黨、黨以何立黨、為何成功等一系列自我認知問題的答案,更關系到打牢全黨上下統一思想、凝心聚力的根基,關系到以對歷史經驗與規律的正確總結引導黨和國家的事業繼往開來、再創輝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中,就以“十個堅持”的表述全面闡釋了黨的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其中的堅持開拓創新,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人連接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理論自覺。
回溯歷史,開拓創新既是中國共產黨在逆境中鍛造的品質,也是其勝任救亡與強國使命的關鍵所在。中國革命的起點與條件,決定了初生的中國共產黨難以從既有經典中照搬解題方案,也無法寄望于外來的“先進指導”。但也正因如此,才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于無路中開新路,自覺掙脫一切教條的束縛,在不懈地實踐創新中總結出中國革命的獨特規律,由此引導其扎根本土、披荊斬棘、走向勝利。同樣,在奠定中國工業化基礎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也正是從“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開拓創新中發現了趕超戰略的密碼,從而以絲毫不遜于人類工業化歷史上任何先發者的成績,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寶庫。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前無古人的發展新路,其關鍵經驗之一仍在于既沒有遇事不決問經典,也不會事事求證于西方,而是始終保持開拓創新的自覺與能力。
開拓創新之于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已經被歷史所充分證明。同時,歷史還賦予了開拓創新本身以守正的前提,這個正就是實事求是之正,就是一切以解決中國實際問題、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為標準之正。可以說,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著這一開拓創新之道,才成功處理了中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獨立與發展等諸多復雜關系,不僅在疆域意義上,更在文明意義上將中國完整地帶入21世紀。有鑒于此,在回顧中凸顯開拓創新的價值,自然也就成為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題中應有之義。
進入新時代,著眼現實與未來,開拓創新也仍體現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為不斷釋放內蘊于中國之制的潛力創造條件。中國共產黨無論在自身建設還是治國理政中,都從來沒有躺在歷史功勞簿上沾沾自喜、消極怠惰,更不會輕視風險挑戰,回避現實矛盾。相反,全黨上下始終銘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而堅持開拓創新便是這些意識的具體體現。當下,一些歷史上曾經成功的發達國家紛紛呈現出政治衰敗的跡象,這無疑為我們在比較中更好確證中國制度優勢提供了契機,但同時這也意味著中國的發展已然進入一個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無人區。在此領域中,我們既不能指望原用于解決外國問題的方案能應對中國問題,更不能期待無法解決外國問題的方案在“嫁接”東方時效力陡增。因此,我們只能始終秉持開拓創新的勇氣,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走好中國道路、完善中國方案。
相應地,這也就提出了對于堅持開拓創新的新要求。一方面,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需要總結與把握開拓創新的規律。有所本方能善開拓,循正道始可真創新。具體而言,作為開拓創新的載體,改革能否繼續沖破障礙、突破藩籬,正高度取決于其能否堅持人民立場、把握正確導向、遵循科學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推動人民滿意的必要改革、人民認可的有效創新就顯得尤為必要。另一方面,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有必要、更有條件讓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步伐配合無間。從依靠實踐先行創造的中國奇跡吸引世界的目光,到傳播中國聲音為各國人民驅除“歷史終結”神話的迷霧,中國正進入一個更全面地為世界貢獻中國經驗與中國智慧的時代,而自覺、成熟的理論創新便將為回應這一時代命題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總之,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持開拓創新是我們黨在現實與未來中成功破局的關鍵因素。
開拓創新是青年的氣質,也是青年的事業。正如《決議》中所言,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這樣一個充滿著朝氣的黨,從開拓創新中走來,也將沿著開拓創新的道路繼續奔向前方。站在時代的新起點上,我們有理由相信,貫穿歷史、現實與未來的開拓創新,正為中國共產黨治黨治國的偉業提供一把鑰匙,緊握住這把鑰匙,黨執政興國的現實根基必將堅如磐石,而黨領導下的千秋偉業也必將彪炳史冊!
【篇3】開拓創新的精神不強整改措施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當今時代,掌握知識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更重要的是是否具有迅速學習掌握知識的本領和進行創新的能力。創新人才的培養要通過實施創新教育來實現。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它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目前,我國已開始重視創新教育,但創新教育的具體實施還未進入規范化階段,教育觀念、教師的創新素質、創新教育投資、創新教育教學基本環節的管理制度保障、學生的自我創新意識、創新教育成效等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都有較大差距,影響了創新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當前創新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應試教育下形成的學生創新意識的障礙
1.思維定勢。應試教育下,為了追求高分數,大量的習題練習,使學生形成了思維定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以前的經驗越有效,思維定勢也越強烈。這種習慣性精神對人的創造力的發揮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它常常使人表現出精神的惰性、呆板性,這對于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則往往會成一種障礙,從而限制人的創造性思考。
2.從眾心理。應試教育下,追求統一標準答案,扼殺了學
生的奇思妙想,加重了學生的從眾心理。
3.信息飽和。信息飽和的最突出表現是提不出問題,發現不了問題。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應試教育”是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考什么學什么,即便是考試科目也只是圍繞“考試說明”轉,一切為了爭取高分。
4.學生缺乏自主創新的意識。從目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好奇心強,但創新意識貧乏;思維敏捷,但缺少創新思維方法;具有一定的創新想法,但缺乏創新技能;有創新的熱情,但創新精神不佳。因此尚需要進一步激發其自主創新教育的意識。
(二)由于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相當一部分教師創新意識不強,創新素質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束縛著學生的創新潛能開發。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手段還比較落后、僵化,學生以接受性學習為主,學校教育嚴重忽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創新學習能力的培養顯得蒼白無力。
(三)保障教學的基本環節的創新教育的制度體系缺乏
教學的基本環節包括教學內容的確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課堂教學的組織等。從目前高校的教學基本環節的實際情況看,教學內容陳舊,缺乏激起學生興趣和創新意識的新意;教學方法落后現象嚴重,大多數的課堂教學仍存在教師一言堂的現象,不重視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方式的培養與訓練。課堂氣氛沉悶,學習積極性的鈍化,思想活躍度的窒息,致使學生缺少
質疑的品質,導致思維阻塞,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被削弱。沒有相匹配的制度來保障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創新教育。
二、如何開展創新教育,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關注全體學生,發揮其主動性并培養質疑精神是首要條件
創新教育應該是面對全體學生的教育,而傳統的教育規則認為只有好學生才可能具有創新精神。所以當前必須改變只重視少數尖子生的做法,相信“垃圾也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把培養每一位學生具有創新性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
形成創新精神必不可缺少質疑精神,它是創新精神的萌芽。通過質疑引起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思考。特別是對一些司空見慣的問題和現象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以漸漸地養成學生獨立思考、設疑問難、追根究底的習慣,最終形成質疑的精神。
(二)教師具有各類創新型品質是關鍵
要進行創新教育,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體必須是具有創新型品質的教師。創新型的教師應在教學觀念、課堂教學、教育科研、營造班級氣氛這幾方面具有創新型品質。
首先,創新型教師應在觀念上具有愛崗、敬業、奉獻的崇高精神,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能打破應試的舊觀點,看破分數的有限性。其次,在課堂教學上,應有扎實、深厚、廣博精深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教學基本功。最后,在營造班級氣氛上,創新型教師應該通過自己和藹的態度、得體的談吐、高雅的舉止感染學生
以營造和諧、民主、溫暖的班級氛圍,并善于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境。
(三)使教學內容能適應創新教育的需要是核心
創新教育的一個特點是超前性和新穎性。教學內容的時代性、新穎性、開放性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內在要求。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最新的知識,了解世界科技最新發展動態,使學生的知識層次和結構與世界先進水平趨于同步。此外,我國現行的課程改革和教材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開放相關的課程內容,在不脫離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情況下,注意多從社會和生活實踐中搜集素材。教育者對教學內容的選取要改變陳舊、老化的知識,代之學生喜聞樂見的、與自身有切實相關的知識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四)在教學方法上因材施教并采取啟發式、討論式等途徑
在教學中要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差異,實行有針對性的、人性化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爆發出創新思想的火花。對不同的層次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本,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有在了學習的興趣,才有可能說得上有創新性。
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徹底改變過去將學生作為知識“容器”的注入式、滿堂灌的教育方法,積極實行“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讓學生“會學”,使學生“復試”人類的知識發現過程,在復試中嘗試創新。因而需要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進行巧妙設
計,采取討論式、發現式等先進的教學法啟發學生多方求解,培養思維的獨立性、發散性。
(五)建立有利于學生創新的教育評價制度是保證我國長期實行的教育評價制度強調目標評價,但真正的教育評價應是對學生利用所學到的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因此,創新教育必須在原有教育教學評價體制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中真正發揮出導向功能。考試內容中應有能表現學生自己創新的題目,激發學生的創新思路。在評價中,可以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進行。通過這些豐富多樣的評價形式,可促進學生開放的個性和創新意識的形成。
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需要我們從思想上予以足夠的關注和重視,需要我們在物質條件上給予保障,更需要我們以一種寬容的心態去面對。
上一篇:創新創業活動總結(通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