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看了一本叫《草樣年華》的書,從那以后,我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潛移默化的改變,我不是想唆使大家去看,因為這本書一旦錯過了閱讀的時間,或許就沒有那種感覺了,所以很多人對這本書嗤之以鼻,但要是你上初一就接觸它,可能你就會說:流氓!或者:牛B!
現在孫睿出了《草樣年華3》,不知道是不是略顯老態,與四年前相比,我再也沒有那種看見垃圾桶就像踹兩腳的激情,一個憤青不是不憤怒了,而是脫離了表面的東西。我憤怒,再也不是形式,而是一種現象,與嘩眾取寵相比,深藏不露更牛B。
所以大家不難看出為什么我會那些所謂的青春文學嗤之以鼻了,青春沒有文學,文學也沒有青春,你們那些只會寫幾個左連不上右接不起的不知所云的句子故作深沉以為多文學多青春的“作家”,都在寫誰誰誰同性戀啊,家庭暴力啊,墮胎混黑社會啊,不是爸早死就是媽早亡的,早些時候這些都叫做新意,反應了人性側面和社會問題,但是現在還是有人繼續復制這些東西,都擺著爛俗的攤子等人踩,真是俗不可耐。
要是我那么傻,想要在以上話題材料中寫出新意,只有這樣:在一個爸早死媽早亡的悲慘家庭里(也不知道主人公是不是石頭里嘣出來的)有一個長相十分英俊內心十分憂郁的男生(或者長相十分傾城內心無比低沉的女生),在養父養母的家里受盡折磨(沒事互摔盤子杯子啊什么的,反正什么東西最響最火爆就拿來摔,寫出來又不用錢),之后在痛苦的環境中結識社會青年A和知識分子B,主角三人展開三國演義(也就是我愛你啊,你愛他,最后他又來愛我,愛來愛去無窮盡。。。),在A和B的你爭我奪,一大堆奇奇怪怪的憂郁文字拼湊和不可或缺的墮胎情節之后,故事發展到高潮,A和B肯定得有個人消失,不是死了(意外居多)就是廢了(失憶居多),然后主人公再憂郁一下,感世傷懷等等。。
還不行,最好在書出版的時候在封面上表明:xx著名作家推薦。
真夠文學夠青春的。